产品展示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小米格力互怼十年包修!谁在玩营销套路?11万辆车召回藏玄机

小米格力互怼十年包修!谁在玩营销套路?11万辆车召回藏玄机

发布日期:2025-10-08 05:59    点击次数:179
当小米用十年免费包修的红色海报刷屏时,格力市场总监朱磊的微博评论区突然沸腾了。十年免费包修是承诺,十年不用修才是实力——这句带着制造业骄傲的宣言,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家电行业服务竞赛的华丽包装。更锋利的是后半句:何妨先把眼前的11万辆车修好,瞬间将战场从空调外机转向了新能源汽车的维修车间。这场隔空交锋,看似是两家企业的口水战,实则撕开了中国制造业转型期最尖锐的矛盾:当互联网思维的服务承诺撞上传统实业的品质自信,消费者该信保修卡上的数字,还是流水线上的精度? 一、十年之约:从服务内卷到品质...

当小米用""十年免费包修""的红色海报刷屏时,格力市场总监朱磊的微博评论区突然沸腾了。""十年免费包修是承诺,十年不用修才是实力""——这句带着制造业骄傲的宣言,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家电行业服务竞赛的华丽包装。更锋利的是后半句:""何妨先把眼前的11万辆车修好"",瞬间将战场从空调外机转向了新能源汽车的维修车间。这场隔空交锋,看似是两家企业的口水战,实则撕开了中国制造业转型期最尖锐的矛盾:当互联网思维的""服务承诺""撞上传统实业的""品质自信"",消费者该信保修卡上的数字,还是流水线上的精度?

一、十年之约:从服务内卷到品质暗战

小米和格力的""十年包修""之争,早有伏笔。今年8月,朱磊就曾公开""邀请""小米加入包修阵营,彼时格力已将这项服务推行四年。有趣的是,当时卢伟冰并未接招,反而在三个月后用""全品类覆盖+中央空调跟进""的升级版方案,将行业标准直接抬高到新维度。这种""后发先至""的打法,像极了互联网企业惯用的颠覆式竞争——用服务增量弥补品牌沉淀的不足。

但朱磊的反驳点出了核心问题:包修承诺的底气究竟来自营销话术,还是产品本质?格力强调""30年市场验证"",背后是其自建的1.2万个售后网点和号称""十年故障率低于0.3%""的品控数据;而小米的优势在于生态链整合能力,其公布的""配件免费+服务免费""条款,更像是用互联网的流量逻辑重构售后成本——通过规模效应摊薄维修开支,再将服务转化为用户粘性。

这场较量的本质,是两种商业哲学的碰撞。格力代表的传统制造业相信""品质是最好的服务"",认为低故障率才是对消费者最大的负责;小米则代表新势力的""用户体验至上"",即便产品偶发故障,也要用极致服务消除顾虑。前者像老中医,主张""治未病"";后者像急诊科,强调""救急难""。但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或许是既有""不生病""的体质,又有""敢治病""的保障。

二、从空调到汽车:跨界者的信誉考题

朱磊突然甩出的""11万辆车""梗,看似转移话题,实则精准刺中了小米的软肋。9月初,小米因辅助驾驶系统缺陷召回11.7万辆SU7,这是其造车业务上市一年多来的第二次召回。对于跨界造车的科技公司而言,汽车的安全属性与空调等家电有着本质区别——后者故障最多影响生活便利,前者失误可能危及生命。

这种""跨赛道攻击""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行业焦虑:当企业跨界扩张时,如何维持不同品类的信誉统一性?小米在手机、家电领域积累的用户信任,能否直接迁移到汽车这样的复杂工业品?朱磊的质疑,本质上是在拷问:当一家公司需要同时应对空调的压缩机噪音和汽车的刹车失灵时,它的""服务承诺""会不会变成顾此失彼的空头支票?

更值得玩味的是时间线。格力2021年推出""十年包修""时,其空调业务已历经30年市场检验;而小米SU7从立项到上市仅用3年,却要承载""高端制造""的期待。这种""速成""与""沉淀""的对比,让消费者不得不思考:当一家企业在汽车领域还在解决""能不能修好""的问题时,它在空调领域承诺""十年包修""的可信度,是否会打折扣?

三、服务竞赛的下半场:谁在为""信任""买单?

空调行业的服务战早已不是新鲜事。从最初的""三年保修""到后来的""六年包修"",再到如今的""十年承诺"",数字攀升的背后,是家电渗透率见顶后企业争夺存量用户的无奈。但消费者真的需要""十年包修""吗?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的数据显示,家用空调的平均更换周期约为8-10年,这意味着多数用户可能在包修期结束前就已换新。某电商平台售后数据更揭示:空调故障集中在安装环节(占比62%)和使用前三年(占比35%),十年内的自然故障率不足3%。这意味着,""十年包修""对多数用户而言,更像是心理安慰而非实际需求。

那么,企业为何还要竞相延长包修期?答案藏在成本结构里。传统模式下,家电企业的售后成本约占营收的3%-5%,而小米通过互联网手段将这一比例压缩至1.8%。当服务成本可控时,""十年包修""就从负担变成了营销利器——用未来可能发生的维修成本,换取当下的销售转化。这种""透支未来信誉""的玩法,一旦品控出现波动,就可能引发巨额售后亏损。

格力的""十年不用修""看似保守,实则是在强调""零售后成本""的终极目标。其2024年财报显示,售后费用率仅为1.2%,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这种""以质取胜""的路径,虽然短期难以快速拉动销量,却构建了更深的护城河——当同行还在比拼谁的承诺更动听时,格力已经在比拼谁的产品更省心。

四、消费者该信谁?一场关乎选择的认知革命

面对小米和格力的隔空喊话,普通消费者最纠结的问题是:同样承诺十年包修,该选""敢修""的还是""不用修""的?

拆解双方的服务条款或许能找到答案。格力的""十年包修""覆盖核心部件,但需提供购买凭证和安装记录;小米则简化了流程,通过IoT设备自动识别产品信息,甚至支持上门取件。前者像严谨的合同条款,后者像便捷的互联网服务。对于年轻人而言,小米的""零流程成本""更具吸引力;对于中老年用户,格力的""实体网点+老师傅维修""可能更让人放心。

但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信任的建立方式。小米试图用""透明化服务""消除信息差——比如公布维修配件价格和服务时效;格力则用""历史数据""证明可靠性,其展厅里常年陈列着使用超过20年的老空调。这两种方式,对应着数字时代两种信任逻辑:新势力相信""过程透明即可信"",老品牌坚持""结果验证才可靠""。

值得警惕的是,当服务承诺变成营销噱头,最终可能损害整个行业的信誉。某第三方投诉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家电售后投诉中,""承诺不兑现""占比达41%,部分企业用""十年包修""吸引购买后,却以""安装不当""""人为损坏""等理由拒绝服务。这种""服务内卷""的恶果,最终会让消费者对所有承诺都打上问号。

五、跨界竞争启示录:当空调遇上汽车

朱磊将话题引向小米SU7的召回,看似是转移焦点,实则揭示了制造业跨界的普遍困境:不同品类的质量标准和安全责任,能否用同一套商业逻辑覆盖?

小米在手机、家电领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性价比+生态链""模式——通过整合供应链降低成本,再用软件服务盈利。但汽车作为""移动的智能终端"",其安全冗余要求远高于消费电子。此次SU7召回涉及的辅助驾驶缺陷,暴露出新势力在复杂系统集成上的经验不足。当一家企业需要同时处理空调压缩机异响和自动驾驶算法漏洞时,其品控体系能否承受这种跨维度的挑战?

这也给所有跨界企业敲响警钟:制造业的本质是""制造"",而非""流量""。互联网思维可以优化服务体验,但不能替代对产品本质的敬畏。格力用30年空调制造经验背书""十年不用修"",而小米需要证明的是:当它把业务从""用坏了能修""的家电,扩展到""不能坏""的汽车时,那份""拍胸脯""的底气是否同样坚实?

结语:从服务战到品质战,中国制造业的突围之路

小米与格力的这场交锋,远不止两家企业的恩怨。它折射出中国制造业在转型升级中的集体焦虑:当人口红利消退、价格战失效,企业究竟该用服务增量还是品质增量打动消费者?

或许答案藏在双方的共性里。小米推动中央空调纳入包修范围,本质是倒逼自身提升核心部件质量;格力强调""十年不用修"",也需用更透明的品控数据说服年轻用户。这场竞争最终的受益者,将是整个行业的品质升级——当所有企业都被迫在""敢修""和""不用修""之间找到平衡,消费者才能真正获得""既放心又省心""的产品。

至于""先修汽车还是先包空调""的争论,更像是提醒所有跨界者:制造业没有捷径,任何领域的信誉都需要时间沉淀。无论是造空调还是造汽车,最终打动消费者的,永远不是海报上的数字承诺,而是产品骨子里的可靠基因。这场十年之约的终极裁判,从来不是企业的微博喊话,而是千家万户客厅里那台安静运转的空调——它不说话,却在默默记录着谁在真正践行""对用户负责""的誓言。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上一篇:李昀锐《归良辰》未拍先火,艾米或将出演女主,这对组合好养眼!
下一篇:破局者C919 亚洲航空的抉择 撕裂垄断铁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