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这条蜿蜒在云贵川交界处的河流,在1935年的春天见证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军事奇迹。要说清楚这场战役,得先从红军的处境说起。
遵义会议刚开完,毛主席重新掌握了指挥权,可摆在面前的是个实实在在的烂摊子。北面长江天险被川军刘湘的十个旅堵得严严实实,江面上还停着炮舰;东面何键的湘军沿着乌江修起了碉堡线;南面薛岳带着八个师直扑过来;西面滇军龙云在毕节一带布防。更不用说还有王家烈的黔军残部在周边转悠,两广联军在都匀虎视眈眈。老蒋这次是铁了心要在这里把红军一网打尽。
不过红军手里有张王牌,就是军委二局。这个由曾希圣领导的无线电侦察部门可不得了,整天戴着耳机抄收敌军电报,连敌人哪个师走到哪里都摸得一清二楚。后来被俘的国民党将领都纳闷:"怎么红军总能在包围圈的缝隙里钻出去?"
1月19日,红军按照计划向北移动,准备从泸州到宜宾段渡过长江。一军团打下了土城,进展还算顺利。可到了1月28日,在青杠坡跟川军郭勋祺部交上火,这才发现捅了马蜂窝。原本情报说敌人就三四个团,一交手才发现是六个团,还是川军里的精锐部队。
朱老总急了,把帽子一摔:"老子今天就不信这个邪!"亲自带着警卫连上了前线。陈赓的干部团——就是《亮剑》里李云龙最怕的那位"旅长"带的部队——也全部压了上去。仗打到这个份上,毛主席当机立断:这仗不能再打了!立即渡河西进。
1月29日凌晨,红军在土城上下游架起三座浮桥,这就是一渡赤水。等川军追到河边,就看见满江漂的草鞋和锅碗瓢盆。
老蒋在重庆听说红军西渡赤水,立即判断红军还是要北渡长江,赶紧调各路大军往川南压。没想到红军走到扎西,突然来个回马枪,2月18日又在太平渡、二郎滩二渡赤水,杀了黔军一个措手不及。娄山关上,彭德怀指挥红三军团一顿猛攻,打得黔军溃不成军。2月28日再占遵义时,光是俘虏就抓了两千多。
这下老蒋坐不住了,亲自飞到贵阳督战。红军倒是配合,3月16日大张旗鼓地在茅台镇三渡赤水,摆出真要北渡长江的架势。连红军自己人都以为这回要北上了,国民党军更是全力往川南集结。结果呢?3月21日晚,红军突然杀了个回马枪,在二郎滩、九溪口四渡赤水,把几十万敌军全甩在了江北。
最精彩的是,红军主力随即直扑贵阳,吓得老蒋连夜调滇军来救。毛主席一看云南方向空虚,立即命令部队转向西南,每天急行军120里,直插云南境内。等敌军反应过来,红军早已渡过北盘江,把包围圈甩在了身后。
这场持续三个多月的大机动,红军在赤水河两岸来回穿梭,走打结合,变被动为主动。后来聂荣臻元帅总结说:"四渡赤水是毛主席军事指挥艺术的得意之笔。"这话一点不假。红军能在绝对劣势中跳出重围,靠的就是这种出其不意、机动灵活的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