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新股申购,很多人眼睛都亮了,毕竟谁不想抓住一块肥肉?但丹娜工业这波的收益爆表,真是让不少投资者又开始躁动了。对于那些手里抄着几百万资金的玩家而言,似乎新一轮的打新竞赛又拉开了序幕。然而,这份打新报告看似一堆数据,实际上直击核心申购那么简单,可不是手里资金上亿就一定稳赢。游戏规则之复杂,可一点不比马拉松跑道的弯道少。
首先要说说这个申购资金总额,估算6500亿的规模,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这背后的资金涌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市场赌性还是在线,大家都想碰碰运气;二是随着这一波的高收益,市场打新的热情暂时回春。但千万别被“高收益”迷了眼,看似人人有份的蛋糕,其实并非人人都能喝到汤。顶格申购门槛缩减到607万元,直接宣判了小的死刑。450万以下的资金玩家?不好意思,游戏都没法入场,何谈分蛋糕?想靠“捡漏”中奖,别做梦了。
说到这,又得提醒一句申购资金可不是只用来冻两天的钱,而是对市场风险的一种试探性确认。仔细看里提到的规则,就明白了北交所的游戏逻辑线下打新那可是实打实的“钱多人少争得精光”的局面。不仅要资金够肥,更得精确到每一万元都用在刀刃上。资金冻结两天虽说是小事,但却暗含风险,毕竟中签率摆在那,谁会愿意时间被白白浪费在一个中奖率跟抽盲盒差不多的事上?连个安慰奖都没有,心态能不爆炸吗?
当然,这波打新还牵出了个大话题——所谓碎股。什么是碎股?简而言之,就是分配剩下的边角料股。这听起来有点像去餐馆打包别人剩的菜,靠边站的玩家只能目送碎股池。更扎心的是,这一轮打新门槛高达607.5万元,这些资金是分碎股的底线,大庭广众之下,还真是强者恒强。就这个规则,估摸着能申购得起的账户数量又少了一圈。想靠运气赢股票,玩这个思路的投资者赶紧歇歇,规则早就明文规定碎股分配也是按申购金额排队,拼的还是实力。小资金玩家低头看了看自己一百万,不禁问我还能抢啥?答案可能是,别抢,早点撤吧,把浪费的心思用在别处,说不定还能省下一点申购交易费。
话说回来,这些规则设计倒也不是没有道理。打新当真是市场的一场游戏,而市场对追求公平的期待就像一辆奔驰的列车,谁的票价高谁才能坐上头等舱。新股申购已经不是单纯撞大运的时代,资金大户们才有资格坐下来好好下盘棋。一些投资者认为,既然规则已定,还不如把600万元拿去买点已经稳定的优质股票划算些,不是更有全额回报的保障吗?
看着那些鲜明的数据和规则说明,总有人嘀咕北交所这波怎么感觉在淘汰普通玩家呢?但是换个角度想想,市场本就是泾渭分明的游戏。每一个参与者都面临着“实力分化”的现实考题。丹娜这波收益算是个例,但市场上被资金量压得喘不过气来的那些“小鱼小虾”,能不能熬过这一轮分化,也是未来投资者们长远需思考的核心。
最后不妨问一句当你达不到分碎股门槛时,还会这么愉快地冲进新股市场里来“买希望”吗?换句话说,在市场的规则中,我们选择的是勇往直前,还是转身离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