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不敢碰周恩来,连蒋介石也对他心存忌惮。
1926年,中山舰上的一声炮响标志着蒋介石开始清除共产党人,黄埔军校内人心惶惶。然而,周恩来并没有遭到立即的打击,反而表现得十分镇定,从容离开。他在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的职务,同时也被蒋介石称为“导演人才”。
蒋某人一边下令排挤某人,一边又说“他是我最信任的人”。对付别人是正常的权力斗争,但对付周恩来就显得特别危险。从在广州铸币厂把他软禁起来,到西安事变时的谈判桌上,蒋某人越是亲近他,越是害怕他。
国民党虽然能够围剿红军,但始终没有把周恩来列入可以对付的人选中。这是为什么呢?这笔账,从黄埔军校开始,到西安事变结束,全都记在蒋介石的心里。
在黄埔军校,大家都很尊敬各位教官,但蒋介石头疼的只有一个。
1924年秋天,黄埔军校开始第一期课程。当时蒋介石刚刚担任校长,就收到了张申府的一封推荐信,信中提到有一位名叫周恩来的青年才子适合担任政治教官。
起初蒋并不在意,但过了一段时间后,情况发生了变化。课堂上的纪律变得严格起来,士兵们的作风也有了明显改善。宣传队、剧社和简报等文化活动,在短短三个月内全部建立起来。蒋在一次点名表扬中说:“这个人真是个导演人才。”
“导演”不只是拍戏,还擅长指挥。1925年初,东征军出兵攻打陈炯明。周恩来负责组织政治宣传和军队纪律整顿,很快就创办了《革命军》报刊,这样战区的命令传达得很顺畅,士兵们的士气也一天比一天高涨。
蒋介石在他的日记里写道:“周先生最有办法。”当时,蒋把周和邓演达并列,称他们为“我最信任的人”。
问题就在这份依赖上。1925年11月,蒋介石亲自提出要看黄埔军校中共党员的名单,周恩来则回应说需要请示中央。
蒋无可争议。周在课堂上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还掌控着政工、人事和宣传工作,整个军校的思想工作都由他负责。
1926年3月,发生了中山舰事件。在这场事件中,蒋介石调动军队包围了舰队,并借机将共产党人士软禁起来,其中周恩来也被关进了广州的铸币厂。
但他没慌张,自己打电话质问蒋:“你现在是不是想挑拨离间?”几个小时后,蒋放了人。软禁不成,反而被揭穿,蒋的脸色很难看,心里也更加防备。
后来蒋介石想拉近和他之间的关系,提议让他跟随军队北上征战。周恩来没有直接拒绝,而是再次向中央请示。之后,他去了上海,再也没有回到黄埔。蒋介石曾说:“他是我的部下。”但周恩来对此不予回应,彻底断绝了联系。
蒋忌惮的,就是这份不听话的冷静。能干、会说话、能掌控局面,还不露锋芒,谁掌权谁怕这种人。当年是同事,分手后就变成了对手。这笔账,蒋没忘,几年后又在西安城碰上了。
在西安城内,不是枪声响起,而是周恩来先开口了。
1936年年底,蒋介石前往西安,打算指挥张学良和杨虎城对抗共产党。没想到,他反而被扣留了。这次“西安事变”让南京方面大为震惊。
中央正在研究对策,毛泽东指示周恩来前往西安,确保蒋介石的安全,以促成全国抗日的大局。
12月24日,周恩来带领团队来到西安,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见蒋。宋美龄和宋子文也在场,蒋的情绪还没平复,说:“你原本是我的同乡,我的下属。”周恩来直接回答:“现在国家面临危机,只要你同意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红军可以听从你的指挥。”
这句话说得很干脆,但很有分量。蒋以为周是讲人情,但在谈判桌上,周却用数据和历史战例一一说明:红军现在驻扎在陕北,部署已经完成;日军侵华的步伐已经明确,如果继续内战,后果将是亡国。
蒋先生批评我们党“挑起争端”,周先生回应说:“你们要我们参与抗日,其实红军早就已经在西北地区了,根本不需要特意来‘配合’,我们早就已经站好了立场。”蒋先生听了之后没有说话,宋美龄只好出来调解气氛。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周恩来不分昼夜地进行谈判,并全程掌控着政策文件的制定。他明确提出,红军不会撤退,也不会缴械或编入其他部队,但可以名义上接受统一指挥,只要目的是抗日就足够了。
最终,蒋介石同意了“联合共产党抗日”的主要方针,获释返回南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引起了广泛讨论,国民党内部也有声音惊讶地说:“怎么回事,周恩来一讲,连蒋先生都让步了?”
周恩来在国民党档案中是个特例,难以捉摸,也难以被彻底了解。
国民党内部早就给周恩来定了性:能干、难以控制、难以对付。在1920年代,他在法国创立了旅欧国民党支部,表面上是国民党员,实际上却推动共产党员加入其中,他自己担任总务主任,所有政务文电都由他一手处理。
当年,孙中山给海外的青年写信,叮嘱他们要团结一致,注重实际行动。这封信现在被完好地保存在国民党中央档案馆里。在早期的中共成员中,能够收到孙中山亲笔信的人非常少。
从1927年开始,周恩来秘密从事地下工作,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军事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而他也是国民党追捕最严的共产党人之一。据档案显示,蒋介石曾悬赏八万元捉拿周恩来,甚至提出“见到人就给钱,不管活捉还是打死”,但始终未能得手。
张学良曾经提到过:“周恩来处理事情总是非常冷静,即便是对手也对他充满敬意。”陈布雷也曾经这样写道:“蒋介石经常说,周恩来是最有能力的人,可惜不是我这边的。”这并不是赞美,而是一种感叹。
即使在延安谈判的时候,国民党的谈判代表也常说,只要周恩来参与,双方才会遵守各自的底线。他们不太相信中共的人,但相信周恩来。因为他做事情总是有据可查,讲求规矩,从不突然袭击。
1945年在重庆谈判时,蒋介石原本安排宋子文为主谈人,后来临时决定让周恩来参加一个外事酒会,想借此机会观察他的为人。结果出乎意料,周恩来敬酒时,每句话都夹带着历史故事,说得大家都停下来认真听他讲。
蒋后来对陈立夫说:“他不是那种争抢资源的谈判者,而是用他的气场稳定全局的人。”
到了紧要关头,蒋也犹豫不决:是动手?是抓住?还是谈判?都很难。因为这个人不只是敌人,了解得越多,反而越难对付。
蒋害怕的是对手的强大,却又找不到理由来否定。而周恩来是个例外,他是国民党档案中特别标注的重点人物。
品味周恩来的个人魅力——《党史纵览》2020年第3期
周恩来总理的独特魅力.党史文苑.2019年第10期
周恩来在黄埔军校创造的五个“首次”。《世纪风采》2025年第1期
通过与几位谈判对手的交往,谈谈周恩来的人格魅力。来源:人民网金台资讯,发布时间:2020年5月19日
周恩来和蒋介石曾经是黄埔军校的同窗,一起学习,一起战斗。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政治理念出现了分歧,最终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国民党的档案里记录了周恩来,让他也让国民党人感到佩服。来源:新浪历史,2014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