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企业年金全覆盖,个人养老金提效,中低收入者能多拿多少钱?

企业年金全覆盖,个人养老金提效,中低收入者能多拿多少钱?

发布日期:2025-08-04 19:05    点击次数:64
今年7月底,人社部直接官宣:养老金将迎来两大方向的深度改革,尤其要把蛋糕切给中低收入退休群体。 这一次不只是例行调整,而是要补上养老金差距,点名推动企业年金进入更多企业,还要鼓励大家用个人养老金增加自己退休兜底的钱包。 现实中,许多工薪层的养老金水平早已让人发愁,改革的风,终于等到了他们头上。 有不少退休老人最近都在热议自己养老金到账的日子。 相较往年,今年大多数地方养老金仍然上涨,只是那点涨幅,让人感觉像是白糖撒在池塘——甜是有点甜,不过确实淡。 而大家最困扰的,还不是每年涨多少钱,而是差距...

今年7月底,人社部直接官宣:养老金将迎来两大方向的深度改革,尤其要把蛋糕切给中低收入退休群体。

这一次不只是例行调整,而是要补上养老金差距,点名推动企业年金进入更多企业,还要鼓励大家用个人养老金增加自己退休兜底的钱包。

现实中,许多工薪层的养老金水平早已让人发愁,改革的风,终于等到了他们头上。

有不少退休老人最近都在热议自己养老金到账的日子。

相较往年,今年大多数地方养老金仍然上涨,只是那点涨幅,让人感觉像是白糖撒在池塘——甜是有点甜,不过确实淡。

而大家最困扰的,还不是每年涨多少钱,而是差距怎么越拉越大。

看着有些同龄人月月五千、六千进账,有些人卡死在三千边缘,甚至更少,心理确实难免有波澜。

这种现象不是一两年形成的,背后是人口老龄化持续加重、就业结构升级缓慢、防护网织得还不够细密。

去年的全国数据,说4000元以下养老金领取者占了绝大多数。

“同工不同酬”现象在退休待遇上持续发酵。

再加上每年养老金涨幅缩水,“中低收入群体被边缘”成了不少老人的真实感受。

这时候,最新的人社部消息显得格外有分量。

7月28日召开的五部门养老金工作会议,可以说就是把脉开方——不仅总结了当前养老金运行的真实问题,也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未来路径。

会议强调,要缩小养老金差距、提高中低收入群体退休金这件事,必须“换个活法”。

具体来说,第一把火点在“年金管理”。

很多人听到“年金”这个词总有点陌生,其实它分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

举个身边常见的例子,很多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除了基本养老金,还有一笔职业年金,一退休就能多一笔稳定补充。

反观企业大军,绝大多数人没见过企业年金的影子。

为啥?

因为政策是“有条件可缴企业年金”,可大部分企业要么没实力,要么不愿意“多一笔账”,更别说主动提高保障了。

这次会议明确,一定要推动有能力的企业为员工缴纳企业年金。

不光光是喊口号,背后已经启动了长周期考核机制的制定。

一方面提高企业缴纳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考核标准把企业年金的钱管得更科学、更会长钱。

这意味着什么?

以前只有少数人有企业年金,以后更多普通企业人也能多一个养老金“口袋”,多一份收入靠山。

你想想,真落实下去,差不多每年能多出上百亿收益,小老板多点责任心,工薪族的晚年生活真能有点盼头。

第二大方向,则是“个人养老金投资”。

不少年轻人甚至上了年纪的朋友,近两年都会被银行推销个人养老金产品。

很多人一听自己投的钱还能抵点税,也许投了一点点,但大多数人仅仅是“开户”,没当回事,数据显示7000万开户人群里,真掏钱的只有不到四成,人均年缴费仅6200元,距离1.2万元的税收优惠上限差很远。

其实,国家这些年就在想法设法让大家早做打算。

之所以神推“个人养老金”,就是希望除了基本养老金、企业年金,个人也能有主动权。

关键在于怎么投才合理?

这事最近正在酝酿——复制美国401(k)默认投资的“强制托管”机制。

例如,美国员工入职自动开账户、默认投向目标日期基金(即随着退休临近自动降低风险的产品),很多人到退休时能存下一大笔。

我国也在试水,让个人养老金默认分配到“更稳健”的池子里,比如退休前五年,权益资产的比例不超30%。

数据很直接,采用“默认投资”机制,客户的平均持有期明显延长,赎回率下降,每年能提升1.5-2个百分点的收益。

30岁开始,每月1000元,坚持三十年,账户能比传统方式多出35万元。

就算现在工资不高,未来靠着“慢攒钱”的复利效应,年轻人退休时也能多拿几个月亮钱。

不仅如此,最新的养老金投资动态也跟上了大趋势。

比如2025年第二季度,科创50指数增强基金也被划入了个人养老金“进取型”产品——鼓励有风险承受能力的客户,用养老金分散投向高科技领域,赚取长期成长收益。

这为中低收入群体未来养老金发掘更多补充渠道。

老实说,我们国家的养老金投资,过去都讲“稳”,各种限制、条条框框不少,资金配置在权益资产的比例只有12%,低于社保基金20%标准。

如果企业年金权益配置提升到18%,一年能多赚三四百亿元!

这些钱会去哪?

最终都会补给缴纳人群。

中外对比也极为让人深思。

美国401(k)计划的经验,早让企业年金和个人投资成为居民退休金的重要来源。

而像瑞典国家养老金,更强化了长期投资、低赎回的权益设计,通过各种退出成本,引导投资者坚持,最终养老金账户的余额稳步上涨,对民众晚年保障的正面影响不言自明。

我们自研的个人养老金“默认投资池”机制,正是在聆听国际经验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设计上更注重风险控制、安全稳健。

说到这里,我尤其感慨,现在的年轻人要是还指望“躺平等退休”,恐怕日子很难悠哉。

也许三十年前,大家凭着单位、国家“养着”,安安心心一辈子,可如今,养老这件事变成了需要企业、个人、国家三方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

而每一次的改革,尤其能否让养老金多增长一口,实际上关乎一个家庭的安全感。

然而再好的路线图和制度,如果没有严格执行、没有企业和个人的主动参与,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说白了,这波改革,核心目标就一个:让养老金不仅“多涨”,而且“更公平”。

现在,相关政策已经在落地的路上,但距离大家普遍享受到实惠,还有一段路程。

例如企业年金的覆盖和执行,既考验监管,也考验企业的良心。

当前,国家已经把目光投向建立更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盯紧企业落实年金缴纳。

如果像美国那样做得好,企业不仅能吸引人才、提升员工忠诚度,还能为社会养老减轻压力。

个人养老金默认投资模式的推动,也要靠金融机构用心设计好产品,让老百姓敢于持有、愿意长期持有,不被一时市场涨跌冲昏头脑,真正发挥长期复利效应。

这些说起来容易,实际推广之难,各方都明白。

谁不希望自己年老的日子安安稳稳、荷包鼓鼓呢?

顺便补充一声,养老投资的生态正在变得更可期待。

第三届全球养老金融大会目前已在筹备,养老金融的升级、投资新模式、企业年金全覆盖等,都将成为下一个阶段的热议焦点。

而每年5700多万中国老人、上亿中年人的关心,不该成为一场遥远的社会议题。

一顿热腾腾的饭、一次无忧的医保、一个稳定增长的养老金账户,是这个时代对善待老龄群体最深情的注解。

与其说这场改革争的是钱,倒不如说是大家的安全感,是对长远生活的信心。

我个人也忍不住思考——如果今天的改革能真的落实,“中低收入群体未来养老不再焦虑”会成为一个事实吗?

年金管理的新规、个人投资的新机制,能否最终让养老金真正成为我们每个人可以依靠的“压舱石”?

如果你也有相似的困惑或者建议,不妨留言,大家一起来聊聊,毕竟,养老的话题关乎我们所有人的明天。



上一篇:翻转振荡器的用途是什么
下一篇:竹节草台风致闽赣往返上海列车停运,供应链受重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