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初,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塞茹尔内公开承认欧洲车企“被中美甩在后面”,随即对华连出三记重拳:加码电动汽车关税、强索电池技术、拦截中企镍矿收购。 然而,这三枪看似凌厉,却暴露了欧盟产业竞争力的深层焦虑。 中方回应冷静果断“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一场围绕技术、资源与市场的博弈已拉开序幕。
2024年7月,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最高38.1%的临时反补贴税,试图遏制中国品牌的扩张。 但关税壁垒并未挽救欧洲车企。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对欧电动车出口量下降10.4%,但欧盟本土电动车产量仅微增4.2%。 相反,欧洲消费者被迫承担涨价成本:特斯拉率先上调在欧售价,德国车企因依赖中国零部件导致生产成本上升25%。
欧盟的差异化税率策略意图分化中国车企。 例如,上汽集团因拒绝公开电池配方被课以40%以上综合税率,而配合技术审查的比亚迪、吉利税率仅为百分之十几。 但这一策略反而加速中国车企转向本地化生产。 2025年4月,比亚迪在欧洲14国月销量达11123辆,超越特斯拉的6253辆,在意大利市场份额突破10%。 欧盟的关税大棒,最终砸向了自家市场。
10月22日,彭博社披露欧盟拟推出新规,要求中企进入欧洲关键市场时必须转让技术、使用欧盟劳动力与商品。 丹麦外交大臣拉斯穆森直言:“中国投资者必须带来技术转让。 ”该政策瞄准电池正极材料、电池管理系统等核心技术,被业界视为“技术换市场”的强制手段。
欧盟的焦虑源于新能源产业的溃败。 中国掌控全球70%动力电池产能,而欧洲最大电池厂商Northvolt已破产。 欧盟试图通过行政手段弥补技术差距,却遭遇中方精准反制。 2025年7月,中国商务部将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技术列入限制出口目录,直接卡住欧盟索要的技术命脉。 同时,宁德时代、比亚迪加速布局中东、拉美市场,分散欧洲风险。
11月4日,欧盟对英美资源集团向中国五矿出售巴西镍矿启动深度调查。 该矿储量520万吨,年产能4万吨镍铁,占欧盟年消费量的5%。 欧盟声称交易可能“影响供应链安全”,但MMG公司已承诺十年内保障对欧供应。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回应:“不要将经贸问题政治化。 ”
镍是新能源汽车电池的核心材料,欧盟将其列为“战略资源”。 但欧洲本土镍资源匮乏,高度依赖进口。此次调查暴露欧盟“长臂管辖”矛盾:交易双方为英、巴企业,资产位于巴西,欧盟却以“可能影响欧洲市场”为由介入。 业内分析指出,此举实为争夺全球镍资源定价权,而非真正的安全考量。
面对欧盟三枪,中方采取“技术保护+市场多元化”组合拳。 2025年7月,中国对欧盟白兰地征收最高34.9%的反倾销税,精准打击法国出口命脉;同时对欧盟不锈钢产品征收43%关税,医疗器械实施对等限制。
在战略层面,中国企业加速“向西看”。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对东盟、中亚、非洲出口增速均达两位数,对“一带一路”国家贸易额占外贸总值的51.7%。 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将投资转向匈牙利、墨西哥等友好地区,规避欧盟壁垒。
欧盟对华强硬立场缺乏内部统一。 法国力推对华关税,德国却担忧失去年利润200亿欧元的中国市场;匈牙利等14国抵制对华5G禁令,东欧国家渴求中国投资。 在电动汽车关税投票中,16个成员国弃权。
产业界更是与政府背道而驰。 宝马、巴斯夫等巨头加速在华布局产业链,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警告贸易战或导致2万岗位流失。 欧盟委员会谈判代表在20天内经历8轮磋商,立场反复无常,被中方评价“找不到稳定对话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