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内政部一纸公文,直接把1.3万叙利亚难民的心都凉透了。这事儿还得从去年12月说起,当时英国突然按下暂停键,把叙利亚人的庇护申请全给冻结了。现在可好,解冻是解冻了,但新政策直接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内政部认定叙利亚现在"总体安全",7386份待审申请里大部分可能都要吃闭门羹。
要说这事儿有多魔幻,得把时间拨回2012年。那时候叙利亚内战刚爆发,英国对叙利亚难民那叫一个菩萨心肠,庇护通过率高达99%,就差没铺红毯欢迎了。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现在英国政府突然改口,说大马士革街头都能跳广场舞了,你们这些坐小船漂洋过海来的老乡们,该收拾收拾回家了。
最绝的是外交舞台上的神操作。英国外交大臣前脚刚去大马士革见了临时总统,后脚内政部就开始遣返叙利亚人。要知道这位总统背后的"解放沙姆组织",在英国政府黑名单上还挂着"恐怖组织"的标签呢!这波操作把难民委员会都给整不会了,首席执行官急得直搓手:"咱能不能先把情况摸清楚?别到时候把人送回去再出幺蛾子。"
海峡对岸的法国人最近也没闲着。跟英国签了个"一进一出"的遣返协议,活像菜市场互换库存。更逗的是德国佬突然开窍,准备修改法律收拾人口贩子。要我说早干嘛去了?那些停在法国海岸的橡皮艇,十有八九都是从德国仓库里拖出来的二手货。
说到橡皮艇,数据更让人哭笑不得。过去五年里,坐小船来英国的叙利亚人能坐满三十架波音747。现在这帮人里有七千多号还在等消息,眼巴巴盼着的庇护资格,转眼就要变成返程机票。内政部新出的审查指南厚得能当枕头,工作人员翻着白眼查条款,那架势比高考阅卷还严格。
卢旺达那边倒是捡着便宜了。英国政府按人头给钱,一个难民打包价十五万英镑,包五年吃住。不知道的还以为在搞跨国家政服务,就是不知道这些叙利亚老哥愿不愿意去非洲晒太阳。有议员在议会里拍桌子:"咱大英帝国现在改行当人贩子了?"内政大臣赶紧打圆场,说这都是上届政府签的合同。
最惨的还是那些已经在英国安家的叙利亚人。有个在曼彻斯特开杂货铺的老阿卜杜,愁得整宿睡不着觉。他儿子刚考上本地中学,现在全家都可能要被赶回老家。"我在阿勒颇的房子早被炸成渣了,回去住帐篷吗?"老阿卜杜蹲在店门口抽水烟,烟圈吐得比叹息还沉重。
难民收容所里更是一地鸡毛。有个带着三个孩子的单亲妈妈,把拒绝信翻来覆去看了二十遍,突然开始用阿拉伯语骂街。志愿者小声嘀咕:"得,又疯一个。"这些拖家带口穿越地中海的人,当初冒死逃出来就是为了让孩子躲开炸弹,现在倒好,英国人说你们老家安全了,跟说相声似的。
政策转向背后藏着笔经济账。养个难民每年要花纳税人三万英镑,抵得上三个本土低保户。财政部那帮铁公鸡早就不乐意了,天天在内阁会议上敲计算器。可他们没算明白的是,把这些人轰回去的飞机票钱,说不定比留着他们还贵。
大马士革街头最近确实太平不少,可集市上的商贩都说治安队换汤不换药。有个卖鹰嘴豆泥的大叔咧嘴一笑:"现在抓人的从军装换成了便衣,你说这叫安全?"这话传到伦敦那帮官僚耳朵里,估计又得开三个月研讨会。
最讽刺的是那些被列入遣返名单的"外国罪犯"。有个偷渡时打架被记过的年轻人,现在天天抱着《英国刑法》死磕,想证明自己早改过自新。狱警都看不下去了:"早知今日,当初在加来海滩上装什么古惑仔?"
眼下这七千多人就像等着第二只靴子落地,每天盯着信箱肝儿颤。有个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直播心路历程,标题起得绝——《从剑桥图书馆到叙利亚难民营,我的奇幻漂流》。底下评论炸开锅,有骂英国政府卸磨杀驴的,也有说早该清理门户的,活脱脱现实版《饥饿游戏》投票现场。
唐宁街那边倒是信心满满,说要和德国联手端掉偷渡产业链。问题是这帮蛇头比蟑螂还难剿,今天端掉个仓库,明天就能在集装箱码头重起炉灶。有边境警察私下吐槽:"我们在这头抓人,他们在对岸放人,跟打地鼠似的。"
现在最魔幻的现实是,当年英国军舰在地中海救难民时,甲板上拉的横幅还写着"人道主义"呢。转眼间同样的政府,开始研究怎么用最省钱的方式把人塞回战区。有个智库研究员说得精辟:"政治这玩意儿,比叙利亚天气变得还快。"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