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介绍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那些一同殉葬的“四人帮”死党

那些一同殉葬的“四人帮”死党

发布日期:2025-08-03 05:28    点击次数:180
为“四人帮”集团殉葬的那些人 张志鸿 1976年10月6日,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等要员遭到隔离,接受审查。 著名诗人郭沫若激动不已,挥毫泼墨创作了《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而中年诗人贺敬之则激情澎湃,谱写了抒情佳作《中国的十月》。 更具影响力的,乃是由施光南作曲、李光羲演绎的《祝酒歌》,此曲唱响了彼时广大民众的欢愉心境。然而,世间之事,喜忧参半,有人欢笑,也有人忧愁。 回顾那段历史,不难察觉:在全民共庆的欢愉之中,却也有少数人陷入了情感的深渊,其中不乏几人选择了以生命作为终结。 王...

为“四人帮”集团殉葬的那些人

张志鸿

1976年10月6日,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等要员遭到隔离,接受审查。

著名诗人郭沫若激动不已,挥毫泼墨创作了《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而中年诗人贺敬之则激情澎湃,谱写了抒情佳作《中国的十月》。

更具影响力的,乃是由施光南作曲、李光羲演绎的《祝酒歌》,此曲唱响了彼时广大民众的欢愉心境。然而,世间之事,喜忧参半,有人欢笑,也有人忧愁。

回顾那段历史,不难察觉:在全民共庆的欢愉之中,却也有少数人陷入了情感的深渊,其中不乏几人选择了以生命作为终结。

王曼恬之死

1977年1月27日,时任天津市委书记(现对应市委副书记职位)及市革委会副主任(等同于现时副市长职务)的王曼恬,不幸以自缢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王曼恬,籍贯湖南湘乡,诞生于1913年。她是毛泽东的亲表侄女,同时亦为王海容的姑母。此身份的缘由,在于她的祖母文六妹,乃是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的胞姐;而她的父亲王星臣,则是王海容祖父王季范的亲兄弟。

在三十年代的那个时代,她于上海的新华艺专潜心修习美术,亦曾投身于地下斗争。随后,她远赴延安,在那里边中一队担任美术教员。1938年,她与诗人鲁藜喜结连理,并育有二子一女。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曾担任天津女子第一中学教务主任及市教育局分局局长职务。

1955年,天津市文化局时任局长鲁藜被错划为“胡风分子”。在承受了极大的痛苦与磨难之后,王曼恬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与鲁藜解除婚姻关系。

1968年二月,王曼恬致信江青,揭露天津举办了一场所谓的“黑会”,上演了一出“黑戏”——即在天津举行了“全国工农兵文艺战士座谈会”,天津人民话剧院据此排演了话剧《新时代的“狂人”》。此信瞬间引起了江青的极大关注。

2月21日凌晨,周恩来、陈伯达、康生、江青、姚文元、谢富治等党内高级领导人会见了由卡车运送而来的“天津各界群众”一千余人,并对其中部分人进行了点名批评,同时责令对天津的文艺界和政法界进行彻底整顿。会议结束后,市公安局局长江枫随即遭到拘禁,副市长王亢之则返回天津后服用了安眠药自尽,天津随即掀起了批判“二黑”和“砸烂公检法”的运动。这一事件,即为文革期间备受瞩目的“二二一”事件。

王曼恬荣膺功臣,晋升为天津市革委会的副主任,继而又肩负重任,成为分管文教的市委书记。

王曼恬在陕西户县

1971年7月,她受命兼任国务院文化组(取代文化部)的副组长及党组成员,负责分管美术领域的相关工作。

吴德回忆道:昔日,他担任国务院文化组组长一职,然而由于日常工作的主持者如于会泳等人均为江青的亲信,他的工作实属不易。时任北京市革委会副主任的万里建议将王曼恬调入文化组,理由在于她是王海容的姑姑,与毛主席有亲戚关系,因而能够与毛主席直接交流。吴德随即找到王曼恬,邀请她在文化组兼职,并表示她可在天津的原职不动,只需每周来文化组一两次即可。王曼恬表示同意,但提出需征求毛主席的意见。吴德建议她写信向毛主席咨询,王曼恬果然照办,并得到了毛主席的赞同。

吴德评价道,王曼恬在文化组的表现尤为出色,她向毛主席汇报了若干情况,有效助力解决了文化组面临的诸多难题。在几次于会泳、刘庆棠、浩亮意图对他人进行打压时,王曼恬的发声总能让他们有所收敛。

王曼恬虽才识有限,却以敬业精神著称,且敢于直言。1973年,国务院有意将河北省的蓟县、宝坻、武清、静海、宁河五县并入天津市,此举对天津的繁荣大有裨益,然其难度亦不容小觑。在天津市委第一书记兼革委会主任解学恭的委托下,王曼恬拜访了李先念副总理,反复阐述利弊,最终促成了这一重大决策。

王曼恬在支持与推广陕西户县农民画的过程中,亦倾注了诸多心血。

自“四人帮”覆灭,王曼恬即成为了审查的焦点人物。自1976年12月起,天津市委多次召开常务委员会,敦促王曼恬交代问题,然而她始终未能说清,且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直至1977年1月4日的午后,她在自己的办公室吞食了大量安眠药。幸亏警卫人员的及时发现并迅速将她送往医院进行抢救,方才挽回了她的生命。

天津市市委及时向中央汇报了相关情况,并针对王曼恬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成立了由20余人组成的专项看护团队。解学恭对这支看护团队提出了三项明确要求:首先,要严防自杀事件的发生,确保万无一失;其次,在政治立场上要明确划清界限;最后,在生活方面要给予王曼恬适当的关照。

在1月18日至26日的短短几天里,市文化局、市直机关、文教系统以及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五家单位相继召开大会,对王曼恬进行了批判。至1月22日,王曼恬向解学恭寄去一封信,在信中她表示,随着批判声调的不断升级,加之对其实施监视,她的精神承受已达到极限。

1月27日晚上9点40分,值班人员察觉到已入睡的王曼恬面色不佳,疑其可能突发心脏病,遂紧急召唤医生进行诊断。检查结果显示,她的瞳孔已扩散,呼吸也已停止。经法医鉴定,发现她曾将床单撕成布条,与一条毛巾拼接,将布条一端系于床头栏杆,另一端则紧紧勒住脖颈,不幸导致窒息身亡。

经调查,王曼恬自1968年2月至1976年10月间,共向江青等人士寄出信件33封,并保存电话记录23份。其中,向江青所写的密信是关键所在,直接引发了后果严重的“二二一”事件;其次,她积极追随江青的步伐,尤其在1976年,她大力推动了对邓小平的批判运动。

刘传新之死

1977年5月19日清晨,北京体育馆内汇集了众多北京市公安系统的干警,他们聚集一堂,出席对市公安局前局长刘传新的批判大会。然而,随着时光流逝,一小时过去,会议仍未拉开序幕。在场人员逐渐显得不耐烦,议论声此起彼伏。就在此时,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突然传开:刘传新竟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刘传新、吴淑坤

刘传新,昔日南京军区某军之副政委,素以“文武双全”著称。1967年岁首,中央一声令下,对北京市公安局实施军事管理,遂有千余名军官被抽调入京。在分配至南京军区的名额中,特需一名军职干部,刘传新因此脱颖而出,经南京军区推选,最终脱颖而出。

2月11日,军管会正式对北京市公安局实施接管,并全面实行军事化管理。刘传新同志被任命为军管会副主任及党委副书记,位居军管会领导层的关键位置。

“市公安局在文革前,实为一个典型的黑帮巢穴。其中,一伙黑帮分子长期横行霸道,罪行累累,他们在政治立场上与毛主席背道而驰,竭力抵制毛泽东思想,推行资产阶级的专政,妄图实现资本主义的复辟。”

迅速崛起,勇猛无畏的刘传新担纲军管会首脑之位。至1967年岁末,军管会正式发布《关于北京市公安局问题的汇报提纲》以及《关于彻底改造旧北京市公安局的若干问题》两份文件,严厉指责公安局“成为彭真、刘仁反革命修正主义集团推行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包括10名正副局长、117名正副处长及分(县)局长在内的众多官员,均系特务、叛徒、三反分子”,“整个公安局内充斥着1000多名不良分子。”

随后,刘传新示意专案人员搜集各级领导在侦查案卷中的审阅批注,撰写了《关于罗瑞卿、刘仁、冯基平、邢相生等一伙反革命集团通敌外国的情形报告》,诬指罗瑞卿等31位领导干部“通敌国外”。继而,他又组建了一支团队,其人数从300余人逐渐扩充至2000余人,耗时一年多,对全局范围内的各类档案进行了详尽的清查,共整理档案77万余卷,零散材料105万件,并列出所谓“泄露情报”的相关材料8600余份,“叛徒、特务、反革命”线索材料15万余份,其中8.5万份被汇编成122册,并向全国范围内散发,用以追查,由此引发了极其恶劣的后果。

另一份名为《关于冯基平、邢相生、闵步瀛、张烈、焦昆为首的现行反革命集团内幕》的文件,将冯基平指称为“特务分子”,而邢相生则被标记为“特务嫌疑”。该文件依据一名汉奸宋××的虚假陈述,声称从中央至地方共有39名领导干部曾参与日伪“远东国际民主联盟”特务组织,并有300余名教授、干部及职工被认定为日伪时期的潜伏特务。该文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后,仅在京津秦大四地,便导致105人被牵连,其中91人长期背负“特务嫌疑”的罪名,更有3人因不堪重负而被迫自尽。

在康生、谢富治的指使下,刘传新等人对原北京市公安局进行了诬陷,捏造了“与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反革命特务勾结,从事间谍特务活动”的诸多罪名:“庇护、放走叛徒、特务、反革命分子共计1227人”,“放走帝国、蒋介石集团的重要特务间谍109名”,“向美蒋特务机关及英、日、缅、印等国家泄露核心机密情报1349项”,“向敌人提供机密情报5689件”。原北京市公安局已被诬称为“敌人的特务机构”,历任公安局长均被定性为“通敌卖国、罪孽深重的败类”。

鉴于这些所谓的“罪证”,北京市以及公安系统的众多干部遭受了残酷的迫害。在此过程中,原北京市委第二书记、长期分管政法工作的刘仁,于1973年10月在秦城监狱含冤离世。罗瑞卿、冯基平、邢相生等一批干部被长期监禁,而4000余名公安干警则被迫离开了北京市的公安队伍。

1976年清明时节,北京城内爆发了一场由悼念周恩来总理而引发的“四五”群众运动。刘传新指挥警力对广场上的民众进行镇压,同时动用技术侦查手段,深入追查幕后势力,最终线索指向了一些资深革命者和资深将军。

问责刘传新标语

“四人帮”垮台后,北京街头出现了《向刽子手刘传新讨还血债》的大字报及漫画。1977年初,有人在北京市公安局大楼里贴出了题为“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大字报,公开点名刘传新是在北京市公安系统一手遮天的“庆父”,强烈要求清算他充当“四人帮”的打手镇压群众的罪行。

1977年1月27日,刘传新遭免市公安局长的职位,面临审查。他如同泄气的皮球,带着一丝伤感说道:“这一辈子,我也算得上是见过各种场面,尝遍了各式高级饭店……”

在审查期间,刘传新被安置于他居住多年的东交民巷院落中,心情沮丧且充满紧张。5月18日,他接到了北京市公安局的通知,告知次日将召开针对他的“批判大会”。他的面色变得苍白,沉默不语,却竭力保持着表面的镇定。

翌日凌晨,他于自家庭院的树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1967年左右,受“三支两军”政策(即支援左派、支持工业、支持农业,以及军事管制和军训)的影响,众多军官转任党政部门。其中,李震(曾任沈阳军区副政委,文革期间担任公安部部长,于1973年自尽)、郭玉峰(曾任某军政委,文革期间担任中组部部长)、施义之(曾任某军政委,文革期间担任公安部党的核心小组负责人)便是其中的代表。他们虽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却对上级的指令执行得极为坚定。

在剧中,刘传新塑造了一位“酷吏”形象,其手段狠辣,不留情面。纵然他或许无力选择自己的职业,却未能掌握好分寸,最终沦为历史的罪人。

于会泳之死

1977年8月31日,我国前文化部部长于会泳不幸因服毒而离世。

会泳,山东威海籍,生于1926年;自1946年投身革命事业,于胶东文化协会文艺团深造,掌握了谱曲、编导技艺,并精通多种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后整理并出版了《胶东民歌集》。

1949年8月,我有幸被选拔进入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教育专修班深造;翌年9月,我留任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音乐工作团,担任创作组组长一职;1952年11月,我被调至该校民乐系担任教员;1962年9月,我晋升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理论系副主任。

自1965年起,我受调至上海京剧院,全身心投入到京剧《海港》与《智取威虎山》的唱腔创作中。在此过程中,我巧妙地将传统京剧的唱腔与西方音乐元素相融合,既坚守京剧的正宗血脉,又实现了创新性的突破。

1965年6月的初旬,江青在《文汇报》上阅读了于会泳所撰写的评论《评郭建光的唱腔音乐设计》,对其深表赞赏。张春桥敏锐地察觉到江青的兴趣所在,便特意搜集了于会泳的其他几篇作品,江青阅读后均表示满意。不久之后,在锦江饭店的小礼堂中,江青召集了《智取威虎山》与《海港》的部分创作团队,她特意点名将于会泳邀请与会。

自此,会泳成功摆脱了批判的困扰。1967年春天,他身兼上海市文化系统革委会(筹备)主任以及上海音乐学院革委会副主任的双重职务,对“样板戏”投入了更多的热情和心力:他首创了“三突出”的理论;主张将中西音乐元素融合于“样板戏”之中,以此拓宽京剧音乐的表现边界;他主持了第二批“样板戏”《龙江颂》、《杜鹃山》和《磐石湾》的创作与排练工作,并在艺术风格上进行了创新,例如在《杜鹃山》全剧中,采用了韵白作为对话形式。

1973年8月,于会泳荣膺中共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之职,随后被任命为国务院文化组副组长,并实际负责全面工作;翌年1月,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他成功当选为文化部部长。

会泳与江青大寨会面

自“四人帮”覆灭之际,于会泳即遭受了隔离审查的严酷考验。在审查过程中,他撰写了长达近十七万字的悔过材料,对曾紧随“四人帮”的行为深感懊悔。起初,他尚存一丝乐观,坚信自己未曾犯下大错,甚至曾保护过诸如浩然、汪曾祺等知名作家;那些事件不过是遵命行事,虽有过失,却非罪大恶极;而他参与创作的样板戏亦曾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赞许。

8月21日,他获得了返回家中的许可,以便取回部分衣物。他安抚妻子道:“审查结束之后,我会面临一定的处分,但预计并不会过于严厉,最坏的情况不过就是重返胶东故里罢了……”

8月22日,他获悉十一大政治报告明确指出对他的批判,犹如晴天霹雳,整夜未能入眠。

翌日,他主动向专案组表示认罪,并恳请与中央文化部工作组组长见面,以面对面地陈述自己的观点。然而,工作组回应称组长事务繁忙,无法抽空与他进行交谈。在此打击下,于会泳陷入极度的绝望与迷茫。看守人员随即向上级汇报了他的精神状态,上级的回复是:“务必提高警觉,确保安全。”但并未要求采取额外的应对措施。

8月28日的清晨,于会泳于院落中漫步,忽见厕所窗外摆放着一个瓶子,里面装满了消毒用的“来苏水”。他悄无声息地将瓶子移至自己日常洗漱之处。午休过后,他步入厕所,洗漱完毕,竟将“来苏水”倒入刷牙的杯中,随后用湿毛巾包裹,带回了自个的卧房。

会泳与江青合影

他向母亲、妻子与女儿留下了遗言:我因随“四人帮”而犯下罪行,深感愧疚于华、于党、于人民。我深知自己罪孽深重,唯有以死(后改为“长期”)方能洗清罪责……我对“四人帮”的仇恨与对自我的憎恶无以复加;我渴望摆脱过去的于会泳,彻底进行自我革新……

夜幕低垂,大约在八点钟光景,他一饮而尽约莫160毫升的“来苏水”。待到被人发现时,他已陷入昏迷,随即被紧急送往阜外医院进行抢救,但终因救治无效,不幸离世。

“因畏罪而自尽,与党和人民断绝关系。”1983年4月,中共中央决定予以开除其党籍,并撤销其党内外的所有职务。张春桥母亲之死

1977年4月1日,张春桥的慈母宋蕙卿在上海不幸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张春桥的祖辈在清末担任过官职,其父张开益在家中排行第二。他原本考取了北京大学,却因家中有兄长已在京城就读该校,家境便未允许他继续深造。随后,他转而于山东求学,就读于一所医科大专,并曾担任高唐县国民党少校军医。日本侵华占领山东期间,他曾效力于日伪政权。随着日军投降,他接任了济南某家医院的院长一职。

张春桥的母亲,比父亲年长五岁,出自家境优渥的家庭,兄弟众多,因此备受宠爱,晚至适婚年龄方成婚。婚后,她以精明能干的姿态,操持家务,节俭持家,展现出了出色的家庭管理能力。

宋蕙卿育有六子一女,长子名为张春桥,次子张铁桥,三子张秋桥,四女张佩英,五子张月桥,至于第六子与第七子的名字则未能详考。

五十年代初,张春桥的父母曾短期居于上海。自他迁入康平路的市委宿舍后,便将双亲接至上海同住。

张春桥

自张春桥遭遇变故,其子张旗与弟张秋桥亦相继被实施隔离,接受审查。

张旗,乳名毛弟,诞生于1950年代初的上海,是张春桥唯一的子嗣。

张秋桥,生于1920年,于1937年12月抵达延安,其时间甚至早于张春桥两个月。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在山东地区从事工作,曾担任罗荣桓的秘书。1955年,他被授予上校军衔,并于1963年成为《解放军报》的副总编辑,同时担任社党委的第一副书记。然而,在文革期间,他遭受批斗并被下放,直至1975年7月才得以“解禁”,并担任总政治部宣传部的副部长(而张春桥自1975年1月起则同时兼任总政治部主任的职务)。张春桥被捕后,张秋桥亦被隔离接受审查,原因在于有人对他1976年9月前往北京郊区某坦克师“活动”一事表示怀疑。

此外,早在1974年3月30日,张春桥的胞妹张佩英不幸因一场医疗意外在手术台上离世,享年46岁。她于1948年8月投身革命事业,生前担任上海第一医学院教育革命组副组长、院机关党支部书记的要职。

张春桥被捕之后,宋蕙卿孤身一人迁往了东安新村。

三年前,她唯一的女儿不幸猝然离世,而她引以为傲的两个儿子也相继被捕,就连她的孙子亦未能幸免,被带走。这样的连番打击,让人难以想象,已届耄耋之年的宋蕙卿老人究竟承受了怎样的痛苦与绝望。

在翻阅叶永烈的《“四人帮”兴亡》以及郑重的《张春桥:1949及其后》等著作时,我未能发现有关宋蕙卿自杀经过的详细记载。

网络流传着一个凄美的传说:一位祖母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将身边仅剩的百多元钱交给了前来探望的外孙女。祖母目送外孙女离去后,便选择了以生命终结这一悲剧。

本可免死。

这些人本可免死。

首先,罪行并不足以致命。尽管刘传新因背负血债理应受到法律的严惩,但王曼恬与于会泳所犯的乃路线之误,而张春桥的母亲则完全是无辜的。

其次,他们对于形势的判断出现了偏差。在文革期间,那一场你争我斗、残酷无情的政治斗争,使得他们对未来充满了绝望。他们又怎能料想到:文革之后,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社会与政治环境逐渐变得宽松起来。

宋蕙卿老人未曾料想,儿子张秋桥与孙子张旗竟都能安然无恙。经过彻底的审查,并未发现张秋桥有任何不当之处。1984年,张秋桥以副军职身份荣休,2005年出版了自传体长篇回忆录《但求屹立天地间》,于2010年逝世,享年九十高龄。而张旗虽经过短暂的审查,同样获得了无罪释放的结论。

会泳未曾料想,即便身为杰出的音乐家,他的才华亦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1997年,《音乐人文叙事》杂志的创刊号中,刊登了他留下的宝贵遗作——《民族民间音乐腔词关系研究》。时至今日,《智取威虎山》等现代京剧作品依然广为传唱,其唱腔早已成为经典。

1954年,会泳之女佳易降临人世。1975年,她成功考入总政歌舞团。然而,文革期间,她不幸受到波及,演出被迫中止。离开军队后,她一度陷入无家可归的困境,幸得中国铁路文工团伸出援手,却仍遭遇重重阻碍。在好友苏丹丹——叶剑英元帅的小儿媳、原总政歌舞团报幕员的帮助下,她写信向叶帅求助。叶帅得知此事后,亲自过问,使得佳易得以加入铁路文工团,成为一名独唱演员。她多次为影视剧献声,并发行了个人演唱专辑。1989年,她远赴澳大利亚,在悉尼定居。

即便刘传新背负着血海深仇,若非选择自我了断,亦有望接受相对公正的司法审判。

1979年,我国颁布了首部《刑事诉讼法》,此举打破了长达三十年的以政策为主导的刑罚决定机制,结束了“人治”的历史阶段,并正式宣布《惩治反革命条例》作废。

在1980年的金秋十月至十二月间,我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对林彪、江青两个犯罪集团中的十名首要分子进行了公开审判,审判过程亦同步进行了直播。此举为首次运用法律武器解决党内纷争,无疑标志着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1997年,我国正式施行了修订后的《刑法》,其中将“反革命罪”予以废除,并替换为“危害国家安全罪”。

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明确提出:“必须持续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进步,以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此举首次将“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列为三大文明建设目标。

在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依旧沿用了“政治文明”这一表述。

时代进步,步履维艰。

主要参考资料

《吴德口述十年风雨纪事》一书,当代中国出版社2013年版;

《血与火的历炼——施义之纪念文集》一书,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走向毁灭——样板戏主将于会泳人生沉浮录》一书,香港时代国际出版社公司2008年出版;作者戴家枋,曾任文化部教育司副司长;

《天津文革中的“二二一”事件》一文,载于《炎黄春秋》2011年第4期,作者王辉;

《诗人鲁藜》一文,载于《闽台文化交流》2011年第1期,作者蔡鹤影;

《于会泳浮沉录》一文,载于《党史博览》2011年第11期,作者艾英旭;

《为“四人帮”殉葬的公安局长》一文,载于《炎黄春秋》1994年第1期,作者蔡明忠;

《“文革”中的北京市公安局》一文,载于《湖南文史》2004年第02期,作者蔡明忠。



上一篇:暴雨电报背后的默契:刘伯承怒斥,粟裕为何“不辩”?
下一篇:大瓜:杨采钰疑似在香港已产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