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刚滑行到跑道尽头,我就忍不住侧头瞄那块座椅屏幕。别说,明明飞着新疆的航线,屏幕里却在上演异国大片联播,动画片还是迪士尼那套熟面孔。身旁的艾力憋得面红耳赤,茶杯都握出褶来了。他咕哝一句:“咱们自己的大好河山,什么时候才能轮到自己登场?”那一瞬间,整个经济舱像被谁拉响了警报。
再往后,场面不就热闹起来了嘛。后排上海阿姨一边给孙子剥大白兔,一边抱怨:“动画片翻来覆去全是米奇老鼠,咱哪吒去哪儿啦?”她孙子一脸不服气,手揪着安全带,像是要和全世界较劲。前排小伙子掏出手机,点开去年自驾独库公路的短视频,画面里雪山和草原换场比大片还利落。没想到吧,飞机上居然能自带“国产片放映厅”。
其实啊,这事儿搁几年前,谁还会在意飞机上的片库?可现在不一样了。数据摆在那儿:2024年国内航司娱乐内容,六成都是外来的,国产纪录片和风光片加一块还不到十分之一。有人说,国外片库成体系,便宜还省事。可问题来了——中国一年60多亿人次的国内旅客,要一直当“文化观众”吗?
机长那一通广播,真有点“互联网精神”。“大家谁有视频直接传给我们,马上放!”我当时差点鼓掌。你看,乘务员手里那台平板电脑,成了全舱的U盘。艾力忙着给白发大爷看帕米尔的银河照片,大爷眼圈都红了,说一句“几十年没见,还是这么俊”,那种自豪劲儿,比看大片刺激多了。
画风说变就变。乘务员干脆放上哪吒之魔童降世,小孩跟着大喊“我命由我不由天”。大人们乐得合不拢嘴,连上海阿姨都忍不住夸:“以前就觉得国外动画牛,现在才发现,咱中国神话故事一点不输!”有个援疆干部投出沙漠绿洲的视频,维吾尔族和汉族兄弟一起种树,风电塔在远处转得欢。有人干脆拿出手机搜机票:“下次一定去和田尝灰枣!”
这种临时“片库众筹”,你说是不是有点像自媒体圈的那点事儿?官方慢悠悠,乘客早就按捺不住想秀自家风景了。等到降落前半小时,乘务长抱着小本子来,问大家要不要参与“中国风光片库”建设,还点名艾力当顾问。场面一度失控,微信群都快加到爆。有人要分享西藏星空,有人要贡献张家界的云海。你说这不是乘客版“我为祖国代言”吗?
说到这里,我忍不住想起体育圈那些熟面孔。某球星坐高铁,车厢里播国外足球集锦,他刷着国产联赛数据,发了条朋友圈调侃,评论区直接炸锅。有人说国产内容没看头,也有人怼回去:“你见过谁家孩子天天看别人家联赛?”其实和飞机这事儿一个路数,都是自家故事被边缘,外来的永远是主角。
航空公司那点难处也不是全无道理。国产内容版权分散、更新慢、审批流程眼花缭乱。做内容的人都懂,怕出岔子。可这年头,谁还真信“内容无国界”?你心里不在意,真有事的时候,谁不是最想看见自己家乡的样子?
说到这儿,想起那句老梗:成年人没有圣诞老人,什么都得自个儿争取。飞机上的片库风波,搞得像一场文化认同的迷你实验。你说这是国产电影逆袭的号角,还是普通人找回归属感的碎片?反正我觉得,这种小插曲背后的情绪,比什么“文化自信”大讨论都来得真切。
其实网友也不是省油的灯。网上吵“内容无国界”,现实里,谁不是最想让自家娃在飞机上看到五星红旗?有意思的是,大家嘴上说不在意,心里都跟明镜似的。谁愿意在天上飞五小时,盯着一块屏幕看陌生山水?
艾力回到地面,成了“风光片库顾问”,加了半机舱微信,收了大白兔奶糖。小伙子拍拍他肩膀:“包机航拍黄河,从源头拍到入海口!”你以为这只是段子,其实每个人都想让自己的故事被听见。
文化认同这回事,哪有啥大道理?地上泥土、天上云,都是属于咱自己的风景。飞机上那场自发的小风暴,也许只是生活里的涟漪。可谁能说,下次打开屏幕的时候,就不会看到自家拍的新疆草原?要不,留言区见,聊聊你在旅途中最想看到的“自家片子”。别忘了点个关注,咱们下回高空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