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内瓦会议】
1954年,周总理去日内瓦开会时,被美国记者故意找茬,但周总理的巧妙回击让大家心里真痛快。
大家都知道,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美国带着一帮西方国家不承认咱们国家的主权,老是在各方面找咱们的茬儿,特别是在外交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可是,谁是那个勇敢担当起中国外交重任的人呢?没错,就是周总理。
凭着周总理的学问、勇气、智慧和大气,谁要是跟中国过不去,那简直就是往石头上撞。
到底发生了啥事儿?在那些多次紧张对峙的外交风波里,周总理有哪些让人连连称赞的精彩瞬间呢?
1954年,大家都特别关注的日内瓦大会开始了,这次大会非常重要,主要是为了处理朝鲜半岛和中南半岛的那些棘手事儿。
中国、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这五个国家都被邀请来参加。因为会议讨论的是朝鲜的事情,所以朝鲜和韩国也肯定会到场。
另外,还有澳大利亚、哥伦比亚、加拿大、比利时、菲律宾等总共10个国家,不管大小都派了代表来参加这次会议。
尽管世界各国人来人往,聚了一大堆,但在那个时候,真正愿意承认中国主权的,却没几个。
在那样复杂的情形下,周总理领着咱们中国的外交团队,在日内瓦会议上大展身手,表现抢眼。尽管西方国家心里头不太乐意承认,但他们还是被周总理的智慧和人格力量给深深打动了。
大家可能没想到,会议正式开始前,还有个挺有意思的小故事呢。
那时候,国际上很多人对新中国不太信任,还有敌意。所以周总理在去日内瓦的路上,反复跟随行的人说,得时刻小心自己的言行,做事得有分寸。咱们既不能丢了骨气,也不能失了礼貌。
会议那天,就在周总理他们精神抖擞、快要走进会场的时候,一个美国记者自己凑了上来,说想单独和周总理聊聊。
周总理展现了十足的风范,爽快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那位美国记者只是随便聊了些不痛不痒的话题,采访就这么轻松地搞定了。
不过,故事还在继续。只见那美国记者假装镇定地整理着文具,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发现的狡黠笑容。
他顺着动作把手伸了出去,打算跟周总理握个手道别,周总理出于礼貌,当然不会不跟他握。
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刚才那位看起来很有礼貌、笑容满面的美国记者,突然像变了个人似的。他先是大叫了一声:
哎呀妈呀!我一直以为中国挺尚武的,没想到我居然能和他们的头儿握上手!
这个声响一下子就把周围的记者和等待上场的代表们都吸引过来了,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到了中国代表团身上,准备看好戏开场。
还没结束呢,那个美国记者又从兜里拿出块白手帕,装作擦刚才握过的手的样子。
这事儿一闹,周围聚过来越来越多的人想看热闹,大家脸上的表情五花八门。
会议眼看就要开始,这时候来这么一出,真让人觉得像是美国人在背后指使的。
大家都知道,美国在朝鲜战争中栽了跟头,所以这次他们想挽回面子,给人点颜色瞧瞧,同时也想拦住中国代表团后面的步伐。
中国一直渴望和平,从不主动挑起战争!中国人民历经战乱的磨难,在战火中顽强抵抗,才换来了今天的和平生活。如今,却莫名被说成是“喜欢打仗”。
周总理心里当然清楚美方那点小九九,可他压根儿没跟那个小记者一般见识,连句话都没多讲,就把事儿漂亮地给怼回去了。
瞧我们周总理,他也是从容不迫地拿出块白手帕擦了擦手,跟美国记者不同的是,他还多做了一步,就是直接把手帕扔进了旁边的垃圾桶里。
周总理既没有慌乱,也没有受挫,他用非常得体的方法巧妙地反击了对方。
旁边看热闹的人群纷纷投来称赞的眼神,而那美国记者呢,脸色难看到了极点,只好灰头土脸地溜走了。
想想那些轰轰烈烈的革命日子,周总理啥大风大浪没经历过,这些小聪明、小把戏对他来说,根本就不值一提。
这件事只是那时候中国外交不容易的一个例子,在新中国刚开始强大起来的时候,周总理碰上的难题和挑战比这多了去了,但他都巧妙地解决了,赢得了大家的广泛称赞。
到底还有哪些好玩的小事情等着我们去发现呢?
【周总理的外交艺术】
一名美国记者在众人面前对周总理出言不逊,结果没想到被当场反驳得哑口无言,吃了个大亏。
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国际上对中国可不怎么友好,但咱们的周总理靠着出色的外交手腕,愣是让世界看到了咱们中国的厉害。
周总理的外交路可不短,他都碰到了哪些难缠的事儿?他又是怎么巧妙解决的呢?
最让人议论纷纷的,首先还得数那“派克钢笔”的事儿。
也是在50年代,周总理跟一位美国记者聊天时,那位记者留意到周总理的文件上放着一支美国的派克钢笔。
也真是那个记者多嘴,非得插上一句问:
总理先生,中国人咋都不用毛笔了呢?难道他们也爱上了我们美国造的钢笔?
事情来得太快,大家都没料到美国记者会突然来这一手,可周总理面不改色,笑眯眯地回应说:
你说的是这支笔吗?这是我朝鲜朋友送给我的纪念品。他说,在板门店的投降仪式上,美军签字用的就是这种类型的钢笔。
说完后,那位美国记者哑口无言,之后再也不敢乱说话了。
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有好几个美国记者爱挑事,就拿周总理主持的一次招待外宾的会议来说吧,有个金发碧眼的老外记者,故意问了个带刺儿的问题:
听说中国人口特别多,现在有4亿人呢,那我想问一下,得建多少厕所才够用啊?
在外交场合提出这种既不得体又没意义的问题,简直就是无理取闹。周总理却依然从容不迫,简明扼要地回答:
两个厕所啦,一个是男的用的,一个是女的用的。咋啦?难道美国那边建不来吗?
那个美国记者本想给中方来个难堪,结果反倒被中方将了一军,只好乖乖坐下,尴尬得满脸通红,真想找个洞藏起来。
在五六十年代,不光是美国,印度也想扩大自己的地盘,那时候他们常把中国当成前进时的一个“假想对手”。
1960年4月份,咱们中国和印度就边境的事儿开始商量。印度那边的人抢先一步,问咱们周总理:“西藏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地盘吧?”
周总理说话很和气,但态度坚决,他说:
没错,肯定是这样的。不说远的,就在元朝那会儿,西藏就已经是中国的地盘了。
印度代表好像找到了反驳的理由,气势汹汹地说:“元朝的事儿,离现在才没多久,时间太短,我们可不承认这种说法。”
这次,周总理聪明又果断地揪住了对方的软肋:
对吧?元朝到现在已经超过700年了。要是700多年都不算数,那美国历史才不到两百年,难道美国这个国家就不该被承认吗?
印度代表吓得脸色惨白,他们之所以在亚洲地区这么爱捣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美国在背后给他们撑腰。
周总理瞅准了这个时机,巧妙利用对方的力道反击,简单一句话就把印度的狂妄给打压了下去,给谈判赢得了主动权。
在外交活动里,除了会碰到各种故意找茬的情况,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突发事情,特别考验一个人的随机应变。周总理处理这些事情的聪明才智,那真是没人能比得上。
有次,周总理在北京请客吃饭,招待外国朋友。餐桌上上了一碗汤,汤里有很多配料,像蘑菇、荸荠、冬笋这些,都被做得特别好看,味道好,颜色也诱人,真是色香味都有。
不过,问题出在了冬笋这儿,冬笋雕得确实挺漂亮,可它一到汤里翻了个身,乍一看,活脱脱就像个纳粹符号。
外国客人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明显都察觉到了这个情况,没有一个人敢伸手夹菜。
周总理也感觉这事儿来得太突然,不过转念一想,很快就巧妙地把尴尬化解了,他笑着说:
这个字读作“万”,在中国文化里,它是个非常吉利的字,代表着兴旺发达,长寿幸福。
然后又说:“我猜大家心里咋想的,就算那是个法西斯大坏蛋,咱也不怕,大伙儿一块儿上,把它干掉,法西斯统统消灭掉!”
这段话既把事儿说得明明白白,又一下子提升了个档次,而且还挺逗人乐的。
话刚说完,外国客人们不由自主地拍起了手,现场气氛一下子热闹到了极点,大家都非常开心,这是不言而喻的。
不管遇到啥难题,只要周总理一出手,总能轻松搞定。
周总理就是新中国外交的金字招牌,就算西方国家如何诋毁,也阻挡不了众多媒体对中国一探究竟的热情。
于是就闹出了“美国记者想来中国没来成”的这事儿,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外交上的交锋】
新中国成立那会儿,美国记者多次找周总理的茬,但回回都碰了钉子,没能得逞。
尽管每次冲突都是美国那边先挑起事端,不过,当一群美国记者纷纷向中国提出采访请求时,中国还是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了他们,欢迎他们前来。
中国既往不咎,反倒是美国先不高兴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五十年代时,尽管西方的官方媒体老是在说中国的坏话,但美国那些自由又商业化的各大媒体,对中国还是充满了好奇心。
他们早已不再满足于仅仅被动地听别人讲述,而是成群结队地主动出击,直接敲响中国的大门,向中国外交部新闻司递交了来华采访的请求。
从1950年年初到1956年4月份,有82次美国记者申请来中国,这些申请来自27家美国的新闻机构。
到了50年代中期,中美之间的关系开始慢慢变好。经过好长时间的考虑,中国在1956年决定邀请一些美国媒体记者来中国访问。
消息公开后,立马轰动了美、英、法的各大通讯社。那些被邀请的美国记者们都已做好准备,全在香港碰头,打算在8月20日获准进入中国。
同时,中国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如何接待来华的记者们。
美国记者的吃住行都由国际旅行社负责安排;外交部、外文出版社和外语学院精选了优秀翻译人员,全程帮忙翻译;中宣部则通知各个单位,让大家准备好接待外媒的政治任务......
尽管中美外交上时有摩擦,但对待来访的美国普通民众,中国依然热情款待,尽显主人风范。
正当事情进展得很顺利的时候,美国那边却突然给浇了盆凉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说:“中国邀请记者去访问,其实没安好心。只要我们不承认那边的政府,我们就不会给人发去中国的护照。”
美国国务院有个叫怀特的发言人开了场发布会,他说:“美国记者跑去中国访问,这事儿不合护照规定。”
美国政府的举动,让刚有点缓和的中美关系,一下子又退回到了冷战状态。他们心里打鼓,要是这次让美国媒体进了中国,那以后美国商人和游客岂不是也要一窝蜂地跟进?
如果国际社会认为美国默认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权,那就等于说美国向中国妥协了,这是美国当局绝对不能容忍的事情。
这时候的香港已经聚集了好多急着想来中国的美国记者。尽管美国国内老百姓怨气冲天,美国的各大媒体报社都在拼命反对,有的还想方设法找法律的漏洞想要来中国,但都被美国国务院毫不留情地挡了回去。
这回连《纽约邮报》都急了,说美国官方的做法简直是历史上最自大、最离谱的新闻管控行为。
从1956年下半年到1957年中,美国媒体圈一直在抗议,这段时间里,也有不少明白事理的人在使劲儿想办法取消那个禁令。
跟以前那些官方派来的美国记者不一样,这些自己来的美国记者对新中国挺中立的,他们想亲自来中国走走看看,瞧一瞧中国是不是真的像说的那样不好。
然而,这么一个简单又正当的愿望,却硬生生被美国国务院打上了“别有用心”的标签,导致访问中国的行程半路夭折了。
1960年的时候,不管是肯尼迪当总统还是约翰逊掌权,中美两边都好多次坐下来聊了聊记者和文化的交流事情。
不过因为美国政府一直“偏爱”台湾当局,两边的意见合不拢,所以记者之间的往来一直没能搞起来。
1972年尼克松总统来到中国后,中美两国关系才开始慢慢变暖。这时候,美国开始大量派遣记者到中国进行采访,两国的文化交流故事也得以继续精彩上演。
外交就像一面透视镜,从这面镜子里,我们能瞧见半个世纪前的中国,是怎么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站稳脚跟的。
就在这时,咱们瞧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他站得跟松柏一样直,品格也像松柏那样高尚,始终在守护着中国,坚决维护咱们国家的尊严——瞧!那不是周总理嘛!
#百家说史# #6月发文冲刺#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