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身边不少人总觉得国外月亮比较圆,就想往外跑,我一个朋友前阵子去了趟英国,回来后跟我叨叨,说伦敦的地铁怎么就那么破旧,还不如咱们好多三线城市的新站,公共设施更是跟不上,他说这话的时候,我手机正好刷到了个明星在国内抱怨某地公共服务不行的新闻,瞬间就觉得,这世界变化太快,人心也跟着变了。
话说回来,秦昊之前在节目里提到过他女儿,小孩子嘛,想法天马行空的,他女儿就问他,说爸爸,我们家有没有办法,让我在一年里只上学半年,剩下半年可以到处去玩。秦昊听了,当时也没直接答应,就是觉得,这孩子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是不是平时觉得学习太累了,或者生活里有了什么不满意的,才会冒出这种“曲线救国”的点子来。
你想想,一个孩子,她能主动去想怎么“减少”学习时间,这本身就挺值得琢磨的,我们小时候,虽然也盼着放假,但真没这么“功利”地去盘算时间,大部分时间是被动接受,老师怎么说就怎么来,父母怎么安排就怎么来,很少主动去质疑学习的意义或者安排的合理性。
秦昊后来解释,女儿其实是想有更多时间去体验生活,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她觉得学校里的知识和现实生活有脱节,或者说,她觉得人生不只有学习这一件事,还有很多其他的“课程”需要去上。这个想法,听起来有点叛逆,但细究之下,是不是也有那么点道理?
我们现在很多教育模式,还是那种填鸭式的,知识点一股脑地灌输,考试成绩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家长和学校都在拼命往前冲,生怕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结果呢,孩子可能什么都学了,但好像什么都没真正“懂”。他们可能知道牛顿第二定律,但不知道怎么在生活中利用它;他们可能背得出某年某月的某个历史事件,但对当时的人文背景和现实影响一知半解。
你看,秦昊女儿的这个想法,背后其实是对“生活”的另一种定义,她不希望人生被切割成“学习期”和“工作期”这么简单粗暴的两个阶段,她渴望的是一种融合,学习与体验并行,知识与生活同步。这和我们许多成年人,在工作多年后,突然觉得生活乏味,开始“重新学习”或者“追求梦想”的心态,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很多人去了国外,发现所谓的“发达国家”在某些方面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完美,公共交通可能老旧,服务效率可能不高,甚至物价高得让人乍舌,这时候,他们才会开始反思,原来我们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也有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甚至被忽视了的优点。
就像前几年,有个关于中国城市生活便利度的调查,虽然没啥大张旗鼓的宣传,但数据就摆在那,从移动支付的普及,到外卖点餐的便捷,再到共享单车的覆盖,很多细节加起来,就构成了一个非常高效运转的社会肌体。这些东西,在你身处其中时,可能觉得平淡无奇,甚至有些地方还不够好,但一旦离开,或者对比一下,你才会猛然发现,我们早就习惯了这种“快节奏”和“高效率”的生活。
秦昊女儿的这个问题,看似童言无忌,但它触及了一个深层次的教育和生活哲学。她不是在逃避学习,而是在主动寻求一种更符合她“生命体验”的学习方式。如果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一个人更好地生活,是否应该允许学习的边界更灵活一些,是否应该鼓励孩子在学习的也能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世界,去认识自我?
我们总在强调“读万卷书”,但“行万里路”同样重要,甚至有时候,行万里路才能真正让你读懂书里的那些字。孩子对学习时间产生“抵触”心理,可能是她感知到了书本知识与现实世界之间的鸿沟,她想跨过去,但现有的教育体系,不允许她这么做。
所以,下次当你听到有人抱怨国外月亮不圆,或者当你看到有人对国内现状有所不满时,不妨想想秦昊女儿的那个问题。是不是我们都太习惯于被安排,太习惯于“就该这样”的模式,而忘了去思考,有没有一种更好的方式,来安排我们的学习,来体验我们的生活?
你有没有觉得,有时候,孩子比我们大人更早地触碰到生活的本质?
声明:本文素材都是来源真实素材的原创,内容 90% 以上基于自己原创,少量素材借助 AI辅助。所有内容都经过自己严格审核和复核。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