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款儿童类APP被曝出现低俗擦边广告,甚至诱导下载陌生软件等问题。家长发现,孩子在使用“宝宝巴士儿歌”等启蒙软件时,开屏广告竟跳转至成人内容或直播页面,误触后不仅难以关闭,还可能自动下载不良应用。此类事件并非首次发生,却因舆论发酵才引发平台整改承诺。当“儿童专属”成为流量入口,商业利益与未成年人保护的冲突再次暴露无遗。
平台方将责任推给“第三方广告接入”的说辞,显然难以服众。无论是宝宝巴士声称“审核疏漏”,还是其他品牌强调“非会员状态展示广告”,本质上都是将儿童用户置于商业链条的末端。广告联盟的审核漏洞、第三方平台的逐利倾向,最终让未成年人成为牺牲品。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广告往往通过诱导点击、自动下载等设计,将儿童置于被动接受的困境。孩子无法分辨画面中的低俗暗示,家长也难以实时监控每一次屏幕操作,最终导致价值观的潜在扭曲与设备安全的威胁。
儿童类APP的广告乱象,折射出行业长期存在的系统性风险。一方面,免费模式依赖广告变现,而儿童用户恰恰是广告主眼中的“优质流量”。数据显示,85%的儿童APP开屏即广告,且超六成链接至游戏或诱导消费页面。平台为赚取收益,对广告内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将审核责任外包给第三方。另一方面,法律规定的“网络保护”条款在落实中大打折扣。《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明确要求平台建立广告过滤机制,但现实中,儿童APP的广告审核标准模糊,分级审查制度尚未建立,导致擦边内容屡禁不止。此前学习机、教育软件中的低俗信息事件,已证明“技术中立”不能成为逃避责任的借口。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打破“事后补救”的被动循环。宝宝巴士事后下线广告、研发强制拦截功能的举措,虽是积极尝试,却暴露出企业长期忽视风险的前置防控。真正的儿童友好型产品,应从设计之初就将广告内容纳入安全框架。例如,可借鉴国外经验,对儿童相关广告实施年龄分级、前置审查,或建立“白名单”制度,仅允许教育类内容投放。监管部门更需细化规则,明确儿童APP广告的禁用类型、跳转限制等,对违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技术层面,图像识别与行为监测技术的应用不应停留在“亡羊补牢”阶段,而应成为内容安全的标配。
保护儿童数字权益,需要多方合力。企业需摒弃“流量至上”的短视思维,将社会责任融入商业逻辑。家长可通过关闭广告权限、陪伴使用等方式降低风险,但更需平台与监管共同筑牢防线。毕竟,孩子的童年不应成为商业利益的“试验田”,每一次点击都应通往安全与善意。唯有让法律长出牙齿、让技术守住底线,才能还儿童一个清朗的数字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