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呦,我的天呐,我现在手机还烫着呢,这手速,绝对是奥运级别的了。刚刷到陈道明老师那个事儿,简直是,怎么说呢,心头火起,又有点哭笑不得。就说这网络啊,真是个大染缸,什么信息都能给你整得七荤八素的。
这不,又有博主在那儿批判陈道明老师了,说他言论“翻车”,竟然敢说咱们观众“戾气重”、“不够宽容”。我当时就一个激灵,心想,不能吧,陈道明老师那是谁啊,演了一辈子戏,老艺术家了,说话不得字斟句酌吗?
于是乎,我这手跟条件反射似的,赶紧去扒拉他原话,毕竟现在这“断章取义”四个字,那简直是互联网的常态化操作。找来找去,总算是找着了,好家伙,原文还真不短,我一字一句地看完,心里的那股子气啊,真是无语凝噎。
陈老师原话是这么说的,他说啊,“我们觉得我们的社会,确实宽容度都不够,都站在一个制高点上,指点江山,其实这对于行业之间和行业本身内部都是一种摧毁。”他这话,其实是有点道理的,现在很多人确实喜欢站在道德高地说话,仿佛自己掌握了宇宙真理一样。
他还说:“你批评是没有问题的,他笔尖的酸刻和温度,我是能够体会到的。”这话听着就有点意思了,说明陈老师也不是完全不接受批评的,他能理解那种带着真情实感的批判。
但接下来这句,就真是让我替他捏把汗了:“经常上网看一篇文章,完了以后的留言,真是有杀父之仇,真的,我就特别奇怪,这个戾气,老百姓的戾气,从哪儿来?好像要是花了他们家的钱。”这话一出,评论区直接炸了,这不就是大家抓住的点吗?
我觉得吧,陈道明老师这话,大概率是被那些“网络水军”和“喷子”给搞迷糊了。他可能真以为网上那些动不动就问候全家、恨不得生啖其肉的极端言论,代表的就是咱们普通老百姓的心声。
这就像,你在一个垃圾堆里找了半天,然后得出一个结论,说这世界怎么到处是垃圾啊。可你忘了,垃圾堆那只是很小一部分,外面大好河山,阳光明媚着呢。
咱老百姓,特别是咱们这些普通观众,那可是世界上最宽容、最善良的一群人了。你电影拍得好,演技真挚,我们给你鼓掌,给你买票,自来水都给你当上。你作品差了点,敷衍了事,我们顶多也就是不去看,或者吐槽几句,谁会真像跟他有“杀父之仇”似的啊?
那些动辄就辱骂、诅咒、带节奏的,哪是什么“老百姓”啊,他们不过是一小撮披着老百姓外衣的键盘侠。要么是水军带节奏,要么是闲着没事找存在感,要么就是见不得别人好,专往阴暗角落里钻的。
陈老师这番话,听着是有点“伤”咱们普通人的心,但我想他本意绝不是真的指责所有观众。他只是看到了网络上极端的那一面,误把那片沼泽当成了整个江湖,才会有那样的“戾气”论。他老人家可能平时真没那么多时间,跟我们一样泡在网上,辨别这鱼龙混杂的信息。
要我说,陈老师这完全就是被网络上的那些噪音误导了。真替他感到有点冤。咱们普通人哪有那么多闲工夫,去跟谁结“杀父之仇”啊?光是这房贷、车贷、孩子补习班的费用,就够我们每天忙得脚不沾地了。
所以,这事儿吧,就是网络这东西,有时候真的会把人隔离起来。你看到的信息,是经过筛选的,是算法喂给你的。它可能强化了某种极端观点,让你觉得整个世界都这样了。
下次再遇到这种事,估计陈老师得先问问他身边年轻人,这网上都是什么牛鬼蛇神在叫唤,是不是真的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不然,这“吃瓜”没吃透,再一开口,好心办坏事,就太可惜了。
就想问问,是不是很多人,尤其是平时不太接触网络舆论场的,特别容易被这种极端声音带跑偏?毕竟,那些骂人的声音,真的太大了。
声明:文章里90%以上都是原创,剩下的部分借助AI查资料和验证信息。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就是想传递一些正能量,不夹杂低俗或负面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