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连蒋介石都曾忧心忡忡地告诫手下将领:“要重视那个林彪,此人是当代韩信。”
能让对手如此忌惮,林彪究竟是何方神圣?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有四大野战军,其中兵力最强、装备最好的第四野战军,拥兵百万,名将如云,罗荣桓、肖劲光、黄克诚等个个都是人中龙凤。
然而,统领这支王牌中的王牌的,却是当时资历相对较浅的林彪。他凭什么能驾驭这支百万雄师?
怪才的战场修炼手册
林彪是黄埔四期生,科班出身,但他的军事才能,却不是在课堂上学出来的,而是在枪林弹雨里实打实磨出来的。
他不像个典型的军人,性格古怪,沉默寡言,但一到战场上,就变成了另一个人。
还是个小连长时,部队的后勤辎重被民团伏击抢走,吃了大亏。大家都在懊恼,林彪却不甘心,他心生一计,让手下伪装成国民党军,跑去跟民团“交涉”,硬是没费一枪一弹,就把物资全给弄了回来。
这事让朱德开始注意到这个不走寻常路的年轻人。
不久后,部队攻下耒阳城,屁股还没坐热,敌人的一个师就反扑过来。我军兵力悬殊,只好暂时撤退。
大家都在苦思冥想如何夺回耒阳,林彪却站出来说,给他一个连,他就能搞定。
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他calmly分析:“敌人现在肯定在庆祝,以为我们跑了,防备松懈。我们杀个回马枪,绝对能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朱德力排众议,让他试试。结果,林彪不负众望,一举击毙敌方营长,敌军瞬间大乱,我军顺势收复耒阳。
经此一役,林彪声名鹊起。
井冈山时期,毛主席也注意到了这个“娃娃模样”的年轻人,当时林彪还只是个营长,却在高谈阔论“工农割据”,思想与毛主席不谋而合。
毛主席对他青睐有加,一路破格提拔。
28团团长王尔琢牺牲后,毛主席和朱老总顶着压力,让年资尚浅的林彪接任。面对一群老兵,林彪用一场接一场的胜仗,彻底站稳了脚跟。
其中,龙源口一战,他独创“锐箭战术”,从全团挑出240名精锐,分成10个小组,像一把尖刀插进敌人后方,打得敌人毫无还手之力,一战成名。
离不开的黄金搭档
林彪是军事天才,但性格上的棱角太过分明,事事追求完美,跟谁都很难处得来。这样的人当主官,政治工作是个大难题。
毛主席想了很久,派了个老实人给他搭档——罗荣桓。
罗荣桓脾气出了名的好,性格温和,政治工作能力又极强。事实证明,这一决定无比英明,两人从此开始了近二十年的合作。
林彪的军事指挥,罗荣桓的政治工作,堪称绝配。特别是罗荣桓,他不仅要做好分内事,还要时时包容林彪的古怪脾气,从中斡旋,维护团结。
四野从最初的十几万人发展到百万大军,罗荣桓的政治工作居功至伟,是他为林彪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力。
辽沈战役,是林彪的封神之战,但背后却有一段惊心动魄的插曲。
面对驰援锦州的十几个国民党师,一向求稳的林彪犹豫了。他觉得风险太大,想转头去打更有把握的长春,甚至没和罗荣桓商量,就以两人联名的形式向中央发了电报。
罗荣桓得知后,立刻找到林彪,严肃地指出:“打锦州是关乎东北全局的棋眼,今日不打,我们将成为千古罪人!”
这番话如当头棒喝,让林彪幡然醒悟,立即再发电报告知中央,表明了攻打锦州的决心。
可以说,没有罗荣桓在关键时刻的坚持,就没有辽沈战役的辉煌胜利,林彪的“战神”之名或许也要黯淡几分。
伯乐的鼎力相助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林彪的幸运在于,他早早地就遇到了自己的伯乐。
朱德和毛主席,就是他革命道路上最重要的两位引路人。
从智取辎重到奇袭耒阳,朱德看到了林彪身上那股超越年龄的沉稳与谋略,敢于放手让他去闯。
而毛主席更是对他信赖有加。在毛主席的路线受到质疑时,林彪是少数几个坚定站出来写信支持他的人。
这份患难之交,让毛主席对他更加看重。
25岁,林彪就被任命为红一军团军团长,成为红军中最年轻的军团指挥官之一。这种火箭般的晋升速度,背后是毛主席毫无保留的信任。
林彪指挥作战极有主见,甚至敢和毛主席争论。在作战问题上,他丝毫不因上下级关系而退让,甚至在电报中用“请主席头脑清醒考虑之”这样大胆的措辞。
而爱才的毛主席,对此也并不责怪,反而更加欣赏他的坦率和能力。
正是这种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的气度,才让林彪的军事天才得以尽情施展,最终成长为能够驾驭百万雄师的一代名将。
结语
林彪能驾驭四野,并非一人之功。他自身的军事天赋是根基,与罗荣桓的珠联璧合是保障,而毛主席等领导人的赏识与重用,则是他得以施展才华的舞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回顾那段历史,是非成败转头空,但林彪在战场上展现出的卓越指挥艺术,和他与战友们共同铸就的辉煌,已然载入史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