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7年秋天的那段日子,山西五台县南茹村的一间普通农家土房里,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刚刚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前方分会(华北军分会)的书记,此刻正专注地盯着军事地图陷入深思。这四万八千多的八路军战士的命运都牵扯在他手中,他必须在日本军队铁蹄下,为这支人民军队开辟出一条生路。很多年以后,他的这番思考不仅对华北抗日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也为战后取得更大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战略调整,从正规作战向游击战转变
在第一次军分会会议上,朱德提出要敢于抛弃“正规军”作风,强调以群众动员为核心,主要依靠游击战法。这一判断显示出很强的前瞻性。当时,国民党军正与日军在阵地战中节节败退,而朱德却看到了另一条获胜的路径。他创新性地提出“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原则,在《论抗日游击战争》中深刻阐述:“抗日游击战争的本质是群众运动,需要巧妙结合军事行动和政治斗争。”
抗日战争刚开始时,中国的战局从国内革命战转变成民族抗战。经过国共两党的商议,八路军成为抗战的主要力量,渡过关卡后挺进华北战场。那个时候,朱德作为八路军的总指挥,是最合适的人选领队出征,而根据中央的决策,他还同时担任中央军委前方分会(华北军分会)的书记。要在日占区有效打击敌人,同时把华北地区建成坚实的反抗基地,朱老总用他那深邃的眼光,把华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一体统筹,开展了多方面的实践,充分展现出一个战略家的“打”和“谋”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三大战略:打稳抗战根本utanga diversion
在朱德的带领下,华北军分会做出了重要安排:一方面,把指挥体系统一起来,采用“品”字形的布置,像115师向晋东北进发,120师前去晋西北,129师则挺进晋东南,这样一来,彼此之间形成了互相制衡的局势。另一方面,还提出了新颖的作战思想,强调“基本上是游击战,但在有利条件下,也要进行运动战”,为部队的行动指引了明确的方向。
朱德更有远见的地方在于他能和毛主席的明智见解相结合,迅速在华北布局和建立起根据地体系,到1938年头,他已经建立了晋察冀、晋西北和晋冀豫三块重要的战略根据地。朱德一直强调:“建立根据地不是为了占山为王,而是要成为发动群众、储备力量的战略据点。”事实证明,朱德的思想和做法为最终的胜利铺平了道路,也为后来推翻蒋介石的专制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危难之中,坚守的核心力量便是那“砥柱中流”,真正考验的时候到了,才能看出谁才是真正的栋梁之才。
1938年2月,日军调集三万多兵力,分成九路大举进攻晋东南。八路军总部当时只派了两连的警卫部队,局势非常危急。在武乡县的农家院落里,朱德分析了战局:“日军来势汹汹,不过他们兵力分散,我们可以采取‘以散制散’的策略。”在他的指挥下,各部队采取“敌进我退”“敌退我追”的战术,不但成功摆脱包围,还找准时机歼灭了敌人四千多。这场胜利验证了朱德的战略眼光,大大振奋了华北军民的抗战意志。
1940年以后,日军加强了经济封锁,朱德想出了个创新的办法——“屯田”。在南泥湾,他和战士们一块儿开荒种田。咱们都一样,都是革命战士,朱德边劳作边说,国民党要把我们困死,我们偏偏要活得更潇洒点!到了1943年,根据地的部队靠自己动手,粮食和衣服都自给自足,彻底挡住了日军的经济封锁,也瓦解了国民党顽固派的裂痕。
在历史上留下了不灭的足迹,被誉为奠定未来的基石。
在朱德带领华北军分会的那段三年(1937-1940),八路军的规模从4.5万壮大到超过40万人,还建立了四个战略区,解放了将近一亿人口。这些成绩都归功于朱德高超的战术指挥能力。他不仅巧妙地贯彻党中央的决策,还培养出一批能自主作战的指挥干部,形成了“形散神不散”的指挥体系,为后续的解放战争打下了坚实基础。1940年5月,朱德接受任务返回延安。临行时,他在太行山眺望曾经战斗的土地,跟送行的干部们说:“我们在这里种下的种子,必定会开花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