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总是残酷和天真的交锋。日军一边高喊“皇军无敌”,一边步步逼近湖南腹地,目标直指芷江机场。国军誓死不退,在机场周边聚拢起一堵钢铁防线。而那些没有钢枪、甚至连菜刀都捉不稳的民众,竟然自发组成了“嗅枪队”——一支极具草根色彩的抗日队伍。有人说这是土办法对付洋武器,顶多能拖延几天;但另一边,也有人坚信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小角色,才是民族生死存亡的最后一道防线。到底,是钢铁还是信念决定抗战成败?我们把镜头拉回到1945年,看看这场“猫鼠游戏”究竟谁能笑到最后。
那天傍晚,谢绝了家里的晚饭,15岁的小猎人刘冬生扛着弓箭进了密林。本想捕一只野兔,那响动却变成另一种猎物:一支黄皮钢盔的日军小分队正嗅着气味向瑶寨逼近。刘冬生的心脏“咚咚”直跳,可他比山林飞鸟还会藏。你见过山村娃的机灵劲儿吗?当面对敌人时,刘冬生灵机一动,谎称自己是迷路的小孩,竟然糊弄了那位凶狠的鬼子军官。有人说,战争其实也是大脑的较量,敌我情报的天平,有时居然落在这般孩子的肩上。
雪峰山的山民们听说明日有大军偷袭,大家伙像是锅里跳的豆子,坐不住了。有人担心自家田地会被践踏,有的老汉咬牙说宁死也不让鬼子进村。更有人抱怨:“咱们这些出不上前线的,能做什么?”可当兰春达一声令下,“嗅枪队”所有人都摁下了杂念,大到送信做联络,小到摸清山道,大家只有一个念头——哪怕只剩一根稻草,也得拦下日本兵。
风暴来之前,总有一阵不动声色的寂静。情报送达,国军和“嗅枪队”在马颈谷设下伏击。野外营地里篝火闪烁,日军一阵小心翼翼的警觉和猜忌后,行动仿佛慢了一拍。有人议论:“估计这次鬼子是虚张声势,还能闹出多大动静?”一部分人甚至谈起“要不撤退躲避,毕竟兵力悬殊”。反方观点也冒头:年幼的刘冬生能否撑住这个任务?一旦被识破身份,岂不是白送了性命?大家的讨论渐渐热烈,“投入战斗还是选择保命”,山民们第一次产生了统一思想之外的犹豫。此刻,看似平静的山村其实已埋下了深深的紧张情绪。
等到夜色彻底拉黑,戏剧性的转折瞬间到来。原本以为最多几百人的小部队,等到伏击时才发现,日军主力竟然多达三千,步步设陷!如果不是刘冬生冒着生命危险反复侦察,大家极可能被敌人一个口袋阵包了饺子。矛盾瞬间引爆,军民一悔不已:“差点瞎了眼!”震惊之余,联防队一边感慨这孩子的命大,一边发现,家乡的天险和百姓的智慧合起来比什么武器都好使。枪声响起,日军困兽犹斗,但没想到本地村民摸黑打游击,一个个比山野里的豹子还灵动。最终这支耀武扬威的日军主力也只能在枪火和愤怒中全军覆没。
可是,故事到这儿真的就能高枕无忧吗?敌人吃了大亏,可没从此就收拾包袱滚蛋。报复来的更凶:山道路口安飞哨、村寨四处戒严。传信的人没走出两里路就可能遭遇新一波日军。危机并没消除,反倒变本加厉。村民之间分歧也更明显,有人觉得苦日子不会结束,反问:“我们的努力,到底值不值?”有的孩子每日惦记着下次侦察时的危险,谁也不能保证每次都这么幸运。抗战不是流畅的胜利,而是波浪般反复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村里分成两派,一边自信能坚持到一派觉得不如早点认命,避免无谓牺牲。谁也说服不了谁,和解更是遥不可及。
真要给这场战斗写个结局,反方的声音也不能忽视。有人说:“最后还不都是靠国军的正规军在前线拼命,那些猎户和娃娃有什么用?”听着像是在夸讽,可细细品味还是有点道理。假如全靠小少年做星星之火,抗战会不会成儿戏?可是,故事又不是童话,胜利来之不易,每一份小小的坚持都可能是决定胜负的分水岭。搞笑的是,所有人都以为枪牛、炮猛、飞机多才是硬道理,回头一原来山里的老百姓、十五岁的小子、甚至妇女和老人,都成了改变结局的关键棋子。你说他们不重要吧,没有这些“小石子搅水”,敌人也未必会“翻船”。把群众比作桥下的墩子或水里的礁石,这胜利的大船,哪能顺利过江?这就是历史的讽刺,也是人心的见证。
最后想问各位看官一嘴:如果你回到那年雪峰山,是会选择当个旁观者,还是愿意像刘冬生一样,哪怕赌上性命也得站出来?会不会觉得,全民皆兵听着热血,但让一个十五岁的孩子和民兵担当大任,是不是也太冒险了点?有的人认为,这是民族团结、众志成城的奇迹;也有人反问,小人物拼尽全力值不值,牺牲了还不是说一句“烈士千古”?你怎么英雄是生来的,还是普通人逼出来的?欢迎留言,别藏着掖着,说出你的真心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