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这个时候,我几乎每晚都睡不着觉。
小区里的妈妈们见面第一句话就是:“你家孩子报幼小衔接班了吗?”
微信群里每天刷屏的都是各种机构的招生广告: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小学前不学拼音,一年级就跟不上”
“数学思维培养黄金期”……
看得我心惊肉跳。
记得有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把手机里收藏的十几个幼小衔接班介绍又看了一遍。
价格从几千到几万不等,课程从拼音、数学到英语、思维训练五花八门。
第二天一早,我顶着黑眼圈跟老公说:“要不咱们也给孩子报一个吧?小区里几乎都报了。”
老公皱着眉头说:“孩子才五岁,幼儿园还没毕业呢,至于吗?”
那时候我完全被焦虑绑架了。
每次看到朋友圈里别的家长晒孩子认了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术题,我就心跳加速。
幼儿园放学时,听到其他妈妈讨论“某某机构特别好”“某某老师特别严格”,我就忍不住凑过去打听。
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个不负责任的妈妈,因为“别人都在学”。
转折点发生在去年冬天。
那天我去接孩子放学,看见班上一个小女孩背着几乎和她一样高的书包,里面塞满了各种练习册。
小女孩的妈妈骄傲地说:“我们家报了三个衔接班,每天放学后都要上课。”
但当我看向那个小女孩时,她眼神里没有五岁孩子该有的光彩,只有疲惫和麻木。
那一刻,我的心像被针扎了一样。
我开始认真思考:幼小衔接班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让这么多家长趋之若鹜?真的是孩子需要,还是我们大人的焦虑在作祟?
后来我慢慢发现,很多幼小衔接班的宣传都在刻意制造恐慌。
“一年级老师不会从头教拼音”
“现在不学,上学后就跟不上”
“别的孩子都会,你家孩子不会会有心理阴影”……这些话术精准地击中了家长们的软肋。
我们害怕孩子落后,害怕因为自己的“不作为”耽误了孩子,这种恐惧被商业机构无限放大,变成了源源不断的利润。
我认识一位小学老师,她私下告诉我:“其实一年级就是从头教起的,教材编写都有科学依据。
提前学过的小朋友刚开始可能显得轻松些,但半个学期后,没提前学的孩子一样能跟上。
关键是学习习惯和兴趣的培养,而不是抢跑那点知识。”这番话让我恍然大悟。
看透这一点后,我彻底放下了对幼小衔接班的执念。
我开始把注意力转向真正对孩子长远发展有益的事情上。
比如,每天陪他读绘本,不是为了认字,而是培养阅读兴趣;
周末带他去公园观察昆虫、捡树叶,培养观察力和好奇心;
让他自己整理玩具、帮忙做简单家务,培养自理能力。
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活动,其实才是幼小衔接最该做的事。
现在回想起来,那些被焦虑驱使报班的日子多么可笑。
我们用昂贵的学费买来的不过是暂时的心理安慰,却可能牺牲了孩子最宝贵的童年快乐。
五、六岁的孩子,本该在游戏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却被关在教室里一遍遍写着他们还不理解的汉字和算式。
当然,我不是全盘否定所有幼小衔接班。
如果孩子确实表现出对认字、算数的强烈兴趣,适当引导未尝不可。
但问题在于,现在很多家长是出于恐慌和攀比心理,强迫孩子提前学习,完全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和发展规律。
我邻居家的孩子去年上了四个衔接班,今年上一年级后反而出现了厌学情绪,因为“这些我都学过了,没意思”。
而我家孩子虽然入学时认识的字不多,但对学校充满新鲜感,每天回来都兴奋地分享学了什么新知识。
这种学习热情,是多少提前灌输的知识都换不来的。
放下焦虑后,我发现自己更能享受陪伴孩子成长的每一刻。
我们一起数路边的小石子,在超市里认商品包装上的字,把积木当成数学教具……
生活中的学习机会无处不在,远比坐在教室里机械重复更有意义。
最近幼儿园老师告诉我,我家孩子虽然不会做复杂的算术题,但思维很灵活,解决问题时有创意;
虽然认字不多,但语言表达很清晰,想象力丰富。这些不正是未来学习最需要的基础能力吗?
现在再听到其他家长讨论“你家孩子会了多少字”“能做多少以内加减法”,我心里不再慌张。
因为我知道,童年不是一场竞赛,教育也不是流水线生产。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提前抢跑未必能赢得人生这场马拉松。
如果有人问我该不该上幼小衔接班,我会说:先问问自己,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
孩子的眼睛里,应该盛满对世界的好奇,而不是过早地被填鸭式教育熄灭光芒。
看透幼小衔接班的本质后,我不再被商业制造的恐慌绑架。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我愿意给他留下更多奔跑、玩耍、探索的记忆,而不是坐在课桌前机械重复的灰色片段。
这样的选择,让我和孩子都获得了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