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看到沃尔沃V90在瑞典托斯兰达工厂静静滑出生产线时,我心里还挺复杂。这个车,对于懂车的人来说,绝对算是旅行车里难得的一股清流。你想啊,中大型旅行车,在SUV横行的今天能撑到2025年还在生产线,已经挺坚韧了。记得有一次跟老销售老李聊起这个,他就感慨:这种车,卖得越来越少了,纯粹就是有情怀的买家在买。
2023年沃尔沃美国工厂停产V90的时候,其实我觉得停的有点早了。因为美国市场对旅行车的接受度本来就比欧洲低不少——美国人更爱大块头SUV,而欧洲消费者对实用和驾驶感还是有自己坚持。但到了2025年9月底,连欧洲这块相对坚挺的市场也熄火了,你说它能活多久?估算了一下,从2016年入门到今天停产,V90前后在市场折腾了7~9年,寿命刚好对应一个汽车世代。
洗车的时候,我旁边那邻居老头忽然问我:你说,这么精致的车,作业难不难?供应链那么复杂。我倒吸了一口气,蹲下来跟他细聊。这事说复杂也不复杂,说简单也不简单。供应链就像厨房炒菜,研发是挑菜、切菜、调味、试味道的过程——锅里火候不对,怎么都出不成一道好菜。沃尔沃V90里用的那些铝合金边框啊、激光焊接技术啊,就是那种高级刀工,得层层把关。供应商要是拉胯了,整车的质量就会翻车。不能随便找便宜货,因为一旦出事,返修率高到吓人。换句话说,这车背后的每个零件都像厨师手上的刀,必须锋利且精准。
说到这里,我得收回之前一句是不是复杂。V90的研发流程我前段时间跟朋友谈过,发现人家团队倒挺有趣,研发和供应链间的关系,更多是拳脚相加式的争论,最后才让产品更接地气。不是所有豪华车研发都傻傻坐一起吹空调吹出来产品,光说理想和流程,用力过猛反倒扯后腿。换句话说,这个车项目,特别讲究实操。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里面有个小细节:V90的跨界版本V90CC,作为带点野性和实用兼顾的车型,停产对国内市场影响挺大。销售时候,他们也经常被问到这车会不会马上断货,最后只能说售完即止,完全没法按常规预测余量——这让经销商愁得一批。估计是销量下滑太明显,自己再存一堆坑货,资金占用大,厂里下了停产命令。
稍微扯点题,其实雄心勃勃,本以为旅行车会依然活跃,因为它有天然的装载力,符合很多实际生活需求。可是现实是残酷的,SUV的市场呢,就像是那个花样年华的小白,炒得火热且不讲理。消费者更愿意买个姿态高点、坐姿好看的SUV,而Gimmick多,技术感看得见。旅行车?外观乏善可陈,不够时髦,无法成为朋友圈炫耀的资本。
谈到保值率,我粗略算了下,V90的残值确实比同价位的主流中型SUV低个10%左右。别误会,不是车不好,而是需求少,导致二手市场活跃度低。就拿我一个朋友2020年买的V90CC来说,原价接近42万人民币,三年后卖掉,也就剩下差不多25万,折旧速度比他朋友的Q5快。讲真,这和车本身性能没绝对关系,主要是市场认可度和用户心理导致的。人家觉得SUV好卖,车庄看着热闹,出价自然给力。
说回供应链,最近我还在思考一个事儿:不确定是不是因为沃尔沃更注重安全配置和环保材料,导致V90的零件成本比同级别车型高15%左右?这个比例是我估算的,样本不多。具体原因是,沃尔沃在环保涂料和可回收材料的投入上确实比传统对手要多,供应商成本传导到终端车型,价格就上去了。只是这个硬指标对市场上消费者影响有限,毕竟多数人买车看的是价格和形象,不太会去关心一款车背后治愈环境的故事,除非你特意提起。
小插曲,下班去修理厂,师傅跟我说:这些旅行车活该冷门,保养麻烦又费钱,新油车不好找配件,不如买SUV,稳当。他这句话有点偏激,毕竟V90的动力系统和底盘调校在我心里还是有几分神韵的————顺滑且扎实,比起某几款定位运动的SUV,开起来还真舒服得多。只是,这话也提醒我,维修便利性其实是长期影响车型受欢迎度的重要因素。
最让我好奇的反倒是,沃尔沃决定让V90成为博物馆展品,这种历史留存带有点浪漫色彩,但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车停产后,保养维修的难度也随之增加。国内的V90CC处于停产在售阶段,边际用户该如何取舍?是不是该趁早下手?估算了一下,等零部件完全断供,大概5~7年后,车主玩这个车的成本将迎来一个质的飞跃。
这整个局面不由得让我想问:在SUV围城里,旅行车究竟是不是只能靠情怀支撑,还是还有某种潜力未被挖掘?或者说,如果厂家能在供应链和研发上做点折中优化,让旅行车更轻便、更具跨界属性,会不会有一票死忠粉反过来救活这个品类?这段先按下不表。
随手翻翻相册,一张去年欧洲车展拍的图还在心头晃—一辆雪白的V90停在灰蒙蒙的工业背景下,透着一股倔强的清冷,这种孤独是不是旅行车的注定命运?咱们开车的朋友,你们怎么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