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刷到那张卫星图的时候,我还以为是图像出了噪点,一片模糊的西部机场上空,有个奇怪的阴影。但放大之后,那轮廓变得清晰,一种寒意从心底冒了上来。那不是噪点,那是一个幽灵。
这个幽灵的翼展,目测有42米,机身长度也得有个二十二三米。这是什么概念?它像个楔子,大小刚好插在美国B2和B21两款顶级隐身轰炸机之间。没有垂直的尾翼,整个机身和机翼融合成一体,天生就是为了躲避雷达而生的。国内军迷圈把它叫做无人版轰20,这称呼一开始听着像句玩笑话,现在看来,可能一点都不好笑。
飞翼布局这东西,几十年前诺斯罗普公司就开始捣鼓了,理论上讲,它的升阻比极高,航程远得吓人。但现实是个魔鬼,没有垂尾,飞机就像个脱缰的野马,俯仰、滚转全靠襟副翼那点微操,稍微控制不好就失速翻滚。当年美军搞B2,光是飞控软件就让一帮天才工程师掉了无数头发,反复迭代才算驯服这头空中怪兽。如今,这个同样布局的大家伙能在天上平稳试飞,只能说明一件事:那些看不见的内功,比如飞控算法和传感器融合技术,我们已经撑住了。
甚至有人推测,它可能用了更聪明的办法,比如把机身稍微拉长一点,增加俯仰的力矩,在稳定和机动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在理解了底层逻辑之后的优化和再创造。
动力系统,很多人猜是涡扇18。这发动机推力不算顶尖,但胜在可靠,维护也方便,持续飞个十几个小时没问题。配合它那个高升阻比的滑翔身板,就算起飞重量飙到八九十吨,在高空平飞也花不了多少力气,作战半径摸到5000公里并非不可能。如果它的内置弹舱真如估算的达到15吨级,挂上几枚鹰击系列远程弹药,打击范围就直接冲着洲际去了,形成一种蛮不讲理的长臂打击能力。
它到底会怎么用?这才是最有意思的地方。它可以当一个孤胆刺客,凭借隐身能力,悄无声息地渗透进对方的防空圈,然后突然打开弹舱,对关键节点进行精准打击,整个过程没有飞行员需要承担风险。或者,它也能给歼20当一个外挂弹仓,由飞行员在后方指挥,发射那些战斗机塞不下的大家伙,瞬间把火力密度拉满。
更进一步想,它甚至可以是一个隐身的加油机或者通信中继平台。想象一下,一支由歼20组成的隐身机群深入敌后,突然发现油料不足或通信被干扰,这时,一个同样隐身的幽灵悄然出现,为它们补充燃料、打通信息链路。这种有人机和无人机深度协同的作战模式,将让整个空战体系的弹性和韧性,提升一个量级。
当然,从试飞到真正形成战斗力,还有很多关要过。大型无人机的控制链路必须极其稳定,尤其是在远距离卫星通信的时候,抗干扰能力是硬指标。隐身涂层的养护也是个精细活,娇贵得很。而且隐身从来不是绝对的免死金牌,在越来越强的反隐身雷达和电子战体系面前,任何平台都必须依靠整个体系的支援才能突防。
说到底,它或许并不意味着要抢了轰20的戏份。一个像重拳出击的拳王,一个像手臂奇长的刺客,两者叠加,效果才能最大化。更重要的是,这个平台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试验场,把人工智能、自主控制、人机协同这些最前沿的技术都塞进去,边飞边改,最终沉淀下来的,是一套成熟的算法和流程。这些看不见的积累,比飞机本身更有价值。
看着那几张模糊的夜间照片,机影离地,姿态干净,一个全新的空中物种就这样诞生了。未来的空战,可能真的要变成一盘全新的棋,而谁能先用顺手这个棋子,谁就多了一份先手。你说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