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波克罗夫斯克这地方,咱们还是习惯叫它红军城,现在上演的这出戏码,已经不能简单地称之为战斗了。
这是一台绞肉机,一台慢悠悠但从不停止的机器,轰隆隆地转了一年半,现在,似乎终于要收尾了。
最讽刺的是什么?
是在那座摇摇欲坠的火车站里,乌克兰士兵用身体去堵枪眼的时候,那些被吹得神乎其神的波兰“志愿者”,早就脚底抹油,溜之大吉了。
这帮波兰老哥的故事,简直就是2024年版的国际笑话。
听战场上的人说,他们一开始还挺神气,结果真刀真枪干了一架,听见对面俄国人的咆哮,再看看自己手里的家伙什,立马觉得这趟活儿性价比太低。
于是乎,连夜买了站票跑路。
我倒不是想站在道德高地上指责谁,毕竟,给多少钱才能让人心甘情愿地把命丢在异国他乡的泥地里?
但这前后反差,着实有点黑色幽默。
他们跑了,可乌克兰人跑不了,后面就是巴甫洛格勒,再退一步就是第聂伯河,退无可退。
说起来,俄国人这套打法,真没什么高深的。
他们不玩什么穿插迂回的艺术,玩的是一套简单粗暴,甚至有点笨拙的“工业化拆迁”六步走。
这套路数,像极了流水线作业,目标只有一个:把眼前的一切,从活的到死的,从建筑到工事,全部碾成粉末。
第一步,撒出无数个侦察小组,跟一群烦人的苍蝇似的,到处嗡嗡嗡。
他们不求杀敌,就为了恶心你,逼你开火。
你一开枪,好了,位置暴露了。
紧接着第二步,坐标定位,信息上传。
然后,最恐怖的第三步就开始了。
俄罗斯人把苏联时期堆积如山的陈年铁疙瘩——那些重达半吨甚至一吨半的航空炸弹——给装上了简易的滑翔套件和导航模块。
这些玩意儿,他们叫“FAB滑翔制导炸弹”。
这东西没什么技术含量,但胜在量大管饱,便宜又大碗。
成百上千枚这种“铁憨憨”从天而降,精度或许比不上美国的“杰达姆”,但炸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区域,足够把地表所有东西翻个个儿了。
整个红军城的工厂、农场,甚至电力系统,就是这么被一点点敲碎的。
炸弹洗地过后,第四步,炮兵集团开始上班。
“龙卷风”、“冰雹”这些听着就吓人的火箭炮,还有“姆斯塔-S”这种重型榴弹炮,在无人机的引导下,对着那些被标记的坐标,再来一轮“物理超度”。
等到乌军的重武器毁得七七八八,掩体也跟纸糊的一样,就轮到第五步了。
这时候,你以为该坦克冲锋了吧?
错了。
俄军现在的宝贝疙瘩是“山毛榉”和“铠甲-S1”这些防空系统,它们的任务是撑开一把保护伞,掩护着为数不多的T-72B3M坦克,慢悠悠地挪到安全距离,像个移动炮台一样,对着残存的火力点进行精准直射。
最后一步,也是最让人大跌眼镜的一步:摩托化冲锋。
你没听错,由于在巴赫穆特、阿瓦迪夫卡这些地方,装甲部队损失惨重,oryx网站上那长长的损失清单看着都心疼。
俄军的突击队现在改骑摩托车了。
那画面,简直就是废土电影《疯狂的麦克斯》照进现实。
几个士兵骑着越野摩托,在废墟里风驰电掣,像一群蝗虫一样,从防线的缺口涌进去,然后迅速占领某个地下室或者残破的建筑,插上旗子,拍照庆祝,接着去祸害下一个目标。
这套战术虽然看起来原始,甚至有些滑稽,但它有效。
它把人命当成了最不值钱的消耗品,用绝对的火力和数量优势,硬生生地把乌克兰的防线给磨穿了。
而乌克兰这边,守城的意志确实超乎想象。
他们是在用血肉之躯,对抗一个工业时代的战争机器。
当波兰人已经回到华沙的酒吧里吹牛时,他们还在红军城的火车站里,等待着不知是否会来临的明天。
这场战争,早就没了英雄主义的浪漫,只剩下冰冷的计算和无尽的消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