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小区遛弯儿,总能听见几个退休的老伙计凑一块儿叹气。王姨拎着刚买的青菜直嘟囔:"前儿看新闻说山东养老金调整细则出来了,我这心里七上八下的,昨晚翻来覆去睡不着,就怕涨得少。"李叔蹲在花坛边儿抽了半支烟:"咱也不求多涨,就怕这政策一变,跟去年比差太多。"
要说这事儿啊,确实让不少人犯嘀咕。上回国家公布总体调整水平是2%,山东这两天把具体细则亮出来,好些退休的老邻居都盯着手机屏幕反复看。为啥今年大家这么敏感?我打听了一圈才知道,往年山东的调整办法里有个"老规矩"——对70、75、80岁这几个年龄段的老人有额外倾斜,比如70岁以上多涨20块,75岁再多10块,80岁以上再加15块。可今年细则里这部分表述变了,没再提具体"整数关",倒多了些"定额调整+挂钩调整+适当倾斜"的笼统说法。
我隔壁单元的张叔最有发言权。他是1953年生的,去年刚满70岁,那会儿涨养老金可高兴了,跟我们说"多涨了小三十块,够买俩月鸡蛋"。可今年他翻着细则直犯愁:"要是没这年龄坎儿,我这72岁的老头子是不是就吃亏了?"其实不光张叔,好多快到"坎儿岁"的老伙计都在琢磨:这政策是不是松了?以后涨钱是不是更难了?
不过仔细想想,这调整哪能一成不变呢?我有个在社保局上班的远房亲戚,前几天吃饭时跟我念叨:"现在全国养老金池子压力多大?山东是人口大省,退休的人一年比一年多,交钱的人增速却慢了。国家定2%的大盘子,各省就得在这个框里做文章。"他翻出去年山东的调整数据:定额部分每人每月41元,挂钩部分按缴费年限每年1.8元,70岁以上额外20元。这么算下来,一个70岁、交了30年费的老头,去年能涨41+54+20=115块;要是今年定额部分降了,挂钩比例也跟着动,就算没了年龄额外补贴,说不定整体涨幅还是能稳住。
再说了,政策调整哪能只看眼前?我楼下刘奶奶是1948年生的,今年77岁,她跟我说:"我刚退休那会儿,养老金才800多,现在涨到3200了。前两年疫情那会儿,我还担心别降了,结果去年还涨了120。国家没忘了咱们这些老头老太太,这就够了。"她指着窗外的广场舞队伍乐:"我现在每天跳俩小时,身体硬朗着呢,比多涨那几十块可金贵多了。"
其实仔细看山东今年的细则,虽然没明说"70、75、80"这几个数,但在"适当倾斜"部分加了句"对高龄退休人员予以重点照顾"。社区负责社保的小王跟我说,具体怎么"重点照顾"还没细说,但肯定不会让该多涨的人吃亏。就像去年有个71岁的退休教师,本来以为没了年龄补贴,结果因为教龄长、缴费基数高,挂钩部分涨得比年轻人还多。
说到底,养老金调整就像分蛋糕,大盘子定了,怎么切得公平合理最关键。咱们退休的老伙计们,当年为单位、为社会出了力,现在国家记着咱的好,每年都给涨钱,这已经是天大的福气了。涨多涨少是政策的事儿,咱们把身体养好了,日子过得舒坦了,比啥都强。昨天在公园遇见赵大爷,他举着刚买的降压药笑:"我今儿特意多走了两公里,血压都降了。钱这东西,够花就行,健康才是咱自个儿的金疙瘩。"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