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海军专家在《消息报》的专访中投下震撼弹:“若俄罗斯想保留远洋战力,必须放弃自研舰载机,采购中国歼-35隐身战机和空警-600预警机。 ”这番表态撕开了俄罗斯军工最后的遮羞布——曾经向中国出口苏-27的“老师”,如今不得不向“学生”求购顶级装备。
2018年10月30日,承载“库兹涅佐夫”号航母的PD-50浮动船坞突然沉没,70吨起重机砸穿甲板,海水灌入动力舱。 这场事故如同多米诺骨牌的开端:2019年焊接火花引燃燃料管,12人丧生;2022年维修舱室再度起火,舰岛烧成空壳。 三次重大事故后,维修成本从最初6亿美元飙升至10亿美元,相当于建造两艘新型护卫舰的预算。
残酷的是实战数据
叙利亚部署期间,这艘6万吨巨舰日均起降仅7架次,不到美军航母的1/5。 其搭载的苏-33舰载机因航电系统停留在90年代水平,空战模拟中被判定“无法锁定40公里外的F-35”,彻底沦为“空中活靶”。
俄海军现役的24架苏-33平均机龄29年,雷达探测距离仅120公里,且完全不具隐身能力。 2016年叙利亚行动中,一架苏-33着舰时坠海,事故根源竟是老化的阻拦索液压系统失灵。
替代品米格-29K同样问题缠身:因发动机防盐蚀能力不足,40%的舰载机长期停飞待修。 2025年红海军演习中,一架米格-29K在起飞时突发控制系统故障,飞行员被迫弹射逃生,机体坠入巴伦支海。
自研项目更是镜花水月
号称“五代机”的苏-75因经费短缺,2025年首飞计划跳票。 其单发设计被俄海军吐槽“无法承受舰载起降冲击”,而配套的舰载型连设计图纸都未完成。
当俄罗斯深陷泥潭时,中国的歼-35已在003型福建舰完成87次电磁弹射测试,成功率100%。
这款双发中型隐身舰载机采用三项颠覆性技术: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达220公里,可同时跟踪30个目标;涡扇-19发动机单台推力12吨,推重比超越美军F-35的F135;智能蒙皮材料使雷达反射面积控制在0.1㎡,相当于一只海鸥大小。
产能对比更让俄方绝望
沈飞扩建的27万平方米厂房即将投产,歼-35年产量将突破100架。 而俄罗斯联合航空集团2024年仅交付6架苏-57,生产线老化导致月产能不足1架。
价格优势同样致命。 歼-35出口单价约8000万-1亿美元,不到F-35C的70%。 中方甚至愿意提供“俄规定制版”:换装俄制导弹接口,保留挂载Kh-38反舰导弹能力;座舱界面增设俄文显示模块;起落架加强结构以适应俄式粗暴着舰习惯。
俄军现役卡-31预警直升机犹如“高度近视”:滞空时间仅2.5小时,探测距离150公里,且无法引导超视距空战。 2023年黑海演习中,卡-31未能发现模拟来袭的无人机群,导致护卫舰被判定“击沉”。
空警-600彻底打破困局
其搭载的S+UHF双波段雷达可探测500公里外的F-22,反隐身能力超美军E-2D预警机40%。 关键的是平台兼容性:既能滑跃起飞适配“库兹涅佐夫”号,也可弹射起飞匹配俄未来轻型航母。
俄海军司令部力推采购的背后,是北极航道控制权的迫切需求——挪威已部署F-35B舰队威胁俄北方航线。 但阻力来自三大阵营:苏霍伊集团担心失去军方订单,鼓动议员以“危害国家安全”为由抵制;太平洋舰队老兵协会发起联署,声称“用中国装备是斯拉夫民族的耻辱”;国防部技术官僚则质疑体系兼容性,指出俄军数据链标准中国“蛟龙-2022”协议不匹配。
心理冲击尤为剧烈
1992年中国用狗皮大衣抵扣部分货款引进苏-27的往事,被俄媒反复提及。 《莫斯科晚报》标题充满唏嘘:“三十三年轮回:学生向老师递出救生圈”。
俄国防部内部文件显示,代号“海牛”的轻型航母方案已启动:排水量4.2万吨,采用核动力设计,可搭载24架舰载机。 但现实障碍令人窒息:船厂的龙门吊最大承重仅300吨,无法吊装航母分段;涅瓦设计局自苏联解体后未设计过新航母,图纸库停留在1980年代;最关键的是预算——建造费用预估70亿美元,而俄全年海军装备采购费仅58亿美元。
即便强行上马,时间也不站在俄罗斯这边。 海军分析师克拉姆尼克坦承:“从立项到服役至少需12年,到2037年歼-35可能已被六代机淘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