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还没落地,首尔已经紧张成一锅粥,反常识的是,最慌的居然是韩国自己。
赵显上周飞北京,和王毅前后谈了两个小时,出门就对记者说“中方大概率会来APEC”。一句话,韩国上下像触了电,连夜开会、搜索关键词、监控抗议账号,生怕谁把贵客惹毛。
其实流程本该反过来——外长先去对方家里打前站,高层才动身。但韩国这次破例,先派赵显北上,就是想抢时间、表诚意。首尔圈内都在传,青瓦台那边把访华邀请函当成高考倒计时,天天盯进度。
消息一回来,国务总理金民锡直接发话:极端团体敢闹,就“强力应对”。韩国媒体把这句话放大成拘留、罚款、现场清场一条龙服务,街头警察比平时多了一倍。有人调侃,首尔警署的咖啡机都快被公务员踩冒烟。
韩国为什么这么紧张?往根子上说,心里清楚中国这趟来意味着什么。上一次中国领导人去韩国还是2014年,十一年空窗,中间还夹着萨德、限韩令、芯片摩擦,几乎年年都有新疙瘩。现在突然松口,首尔当然怕一个闪失就黄了。
还有另一层顾虑:美国对韩最近不太客气。华盛顿一边加关税,一边在公开会上点名韩国企业,摆明了“盟友也得交钱”。李在明嘴上还说站美国,但转头就补一句“对华关系同样重要”,说是平衡,其实就是找下台阶。
韩国老百姓也嗅到风向。社交平台上,有人把李在明最近的发言剪成前后对比视频,点赞量过十万。留言区最热的不是骂,而是“总算说了句人话”。可见民众对改善中韩关系并不排斥,甚至有点期待。
说到民间,不得不提那位叫李宰硕的韩国警官。为救被困滩涂的中国游客,他不幸牺牲,微博和韩网同时刷屏。王毅在会谈时专门提到这事,还引了句古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现场翻译把后半句“道并行而不相悖”念出来时,赵显连连点头。
这句古语其实挺好懂:大家各走各的路,别互相踩脚,就能一起往前。放在中韩之间就是:你有萨德,我有限韩令,但生意照做、游客照来、供应链还得绑在一起。谁先把门关上,谁就吃亏。
从经济账看更直观。韩国出口三成去中国,半导体、电池、化妆品全靠大单;中国也需要韩国的存储芯片和显示器,两边谁也离不开谁。过去三年,韩国对华贸易顺差年年过三百亿美元,首尔大学经济系算过一笔账,真要脱钩,韩国直接少掉一个仁川港的年吞吐量。
地缘上也没得选。朝鲜半岛就在中国家门口,搬是搬不走的。美国可以航母来一趟就走,中国却要天天面对这片海。韩国心里门儿清:真出事,华盛顿远水救不了近火,北京却是24小时在线的邻居。
这次APEC,如果中国领导人真去了,还在首尔和李在明坐下来聊,哪怕只谈四十分钟,都等于给韩国发了一张“别慌,我还在”的安心卡。之后不管是供应链谈判,还是恢复赴韩团队游,都会顺畅得多。
但机会只有一次。韩国过去在中美之间左右横跳,一会儿萨德,一会儿芯片联盟,把北京惹毛好几次。现在中方愿意再谈,不等于既往不咎,更像给最后一次补考。考砸了,下次就真不来了。
首尔现在最怕的就是夜长梦多。极端组织已经在网路上放话,说要在峰会当天“表达立场”。韩国警方连夜查IP、封账号,连地铁广播都换成“文明观会,违者必究”。一位执勤警官私下吐槽:“抓小偷都没这么拼。”
回头看,李在明其实比前任灵活。上任才几个月,就把“中美并重”挂嘴边,虽然听起来像走钢丝,但至少不一根筋。接下来就看他有没有胆子把话落地:比如暂停追加萨德部署,或者在中日韩自贸谈判上先松口,哪怕只是一小步。
中国这边也留足了面子。王毅一句“行稳致远”,既给台阶也画底线:合作可以,别玩火。北京愿意来APEC,就是告诉世界,东北亚不是只有对抗剧本,经济合作照样有戏。
首尔弘益大学门口最近多了个中文招牌:“欢迎来韩国,安全又好吃”。店主说,是市政府统一发的模板,谁挂谁减租金。小生意人都懂,贵客来了,钱包就鼓了;贵客不来,房租都交不起。
所以,当飞机降落的那一刻,首尔的天空飘不飘横幅、路边停多少警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李在明能不能抓住这四十分钟,把十一年没说的话一次说清。
中韩这场久别重逢,到底是破冰还是再一次擦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