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日历一翻到9·18,仿佛空气都会变凉半度:有人在敲警钟,也有人已经开始敲战鼓。
先把瓜摆上来——9月18日,日本防卫大臣中谷元公开放话:海上自卫队“鸟海”号驱逐舰要在2026年3月底前完成改装,目标直指美制“战斧”巡航导弹。更刺激的是,日方还计划次年赴美国做实弹发射验证。这就不是“穿新衣”那么简单了,这是从“专守防卫”的盾,往“远程打击”的矛上进阶,直接冲着实战化去的节奏。
细节怎么说?一口气买了400枚“战斧”,Block IV和Block V各200,还配套了14套战术控制系统。懂行的都懂:Block IV射程1600公里打底,低空钻缝飞、途中还能换目标;Block V更猛,抗干扰加强,还能打移动中的舰艇。这射程,从日本海域一圈画出去,东亚大陆腹地都能摸到。说是防御武器?这话放在图上确实有点站不住。
再看载体,“鸟海”号归在爱宕级,1998年就服役了,老将一枚,主打防空反导,舰上早就躺着一套美制Mk-41垂直发射系统。意思就是,船体不用大拆大卸,“战斧”几乎“插卡即用”,大幅缩短改装周期。更要命的是,日本不满足一艘尝鲜,盘算把全部8艘宙斯盾驱逐舰都“上新”。这相当于把本来挡刀的盾,顺手焊了根长矛,进攻属性拉满。
有人会问:不是老说要应对朝鲜导弹威胁吗?怎么就跟我们有关了?说实话,对付朝鲜,用不着1600公里起步的“战斧”,日本国内到半岛那点距离,短程导弹就能覆盖。日方口径里那句“周边安全环境日益严峻”,指向其实挺明确——中国、俄罗斯才是他们心里那张大地图。朝鲜更像是一张好用的理由卡,拿来突破战后武器使用限制,顺便把“专守防卫”的边线悄悄抹宽。
美日这波配合也很有戏。2024年1月刚签采购协议,3月日本就开了导弹操作培训的课,美方军官直接去横须贺基地手把手教战术流程。你海风猎猎,甲板上VLS舱盖一排排,黑板上写满英文指令,日方学员拿着笔记苦记,教官一遍遍“点名答题”。这速度,甩澳大利亚、荷兰几条街——澳军“布里斯班”号去年12月才在美西试射成功,荷兰“德鲁伊特”号今年3月才试射;日本这边改装还没完,人先学明白了,摆明就是要第一时间形成战力。美国为何这么上心?:想让日本当亚太前沿打手,自己少掏兵力,多卖军火,既当导演又收票房。
别以为日本是被动跟随,人家这套剧本早就打磨。2017年起就放过风要引进远程攻击性导弹,这些年一路铺垫:修改安保法案,扩大“专守防卫”的解释边界,宙斯盾舰升级打底……如今借同盟东风,把“战斧”拿到手,相当于在和平宪法上撕开一道口子。以后再往里塞更先进的进攻武器,就有了“套话模板”:为了应对安全威胁。一步步把底线往后挪。
这瓜落地,圈内外的反应也是热闹非凡。日本方面还是熟悉的官宣腔:应对严峻安全环境、提升威慑力、专守防卫不变。网友这边就不客气了——中国这边看地图一圈圈量距离:“东部沿海都在覆盖里,8艘都装上不就是8个平台满海跑?”韩国则本来就跟日本有历史矛盾和领土争议,如今邻居手里多了“战斧”,紧张值飙升,谁还记得不久前韩国把导弹射程从800公里拉到1500?现在很可能继续加码。东南亚诸国也坐不住:印尼、马来西亚这些“求稳派”,担心区域平衡被打破,生怕被卷进大国博弈,纷纷喊话要对话缓和。可美日的节奏像开了高速,根本没想踩刹车。
说到“圈内类似案例”,澳大利亚、荷兰算“同款上身”,但日本这次明显玩的是“抢首发位”。差别在于,别人还在测评试射,日本已经在练“战术走位”了。
还有个细思极恐的细节:选在9·18这个对东亚历史记忆分量很重的日子官宣这事儿——不管是巧合还是有意,都让不少人心里一咯噔。历史的阴影没走远,新的钢铁身影就要上场,这操作很难不让人联想到那些不太美好的过去。
更现实的问题是,武器一旦部署,战略态势就会被改写。日本从同盟追随者,转向握有远程打击选项的参与者。在台海、南海这些敏感议题上,未来会不会更强硬?会不会在美方行动里更主动?这些问号,都值得持续警惕。军备竞赛的火苗,最怕的就是被一阵海风点着。
但话也说回来了,地区安全不是靠谁的导弹更远、谁的舱盖更多来维系的。亚太不需要“战斧”这类进攻性武器来“支撑安全感”,更需要各方把话坐下来讲明白。日本如果真想当“稳定器”,回到和平发展轨道,是给自己也给邻里最体面的选择。
最后留个温情与悬念并存的尾巴:明年赴美实弹验证前,外交层面的沟通、国内外的舆论,又能给这出戏加多少缓冲?历史有重量,选择要有温度。愿这波风浪,别把人心吹冷。瓜还在发酵,我们继续蹲,但也愿意给当事人留一条回头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