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军的开国将领之中,许世友将军以其擅长指挥“恶仗”与“硬仗”而声名鹊起。然而,人无完人,即便是在军事主官的岗位上,许世友将军也有其未能尽善尽美之处,那就是部队的政治工作。
1933年,随着师政委调任他职,时任师长许世友接棒肩负起政委的重任。然而,未及多时,他即深感力不从心,遂向领导层提交报告,恳请派遣新的政委前来接替。
许世友指挥的部队,堪称四方面军的中坚力量,其报告深受上级的高度重视。在徐向前的提议下,一位年仅19岁的青年被委以重任,被派往许世友所属的师担任政治委员一职。
数日之后,许世友听闻上级委派了新的政治委员,心中喜悦不已。于是,他特地派遣专人前往二十里之外迎接新政委,而他自己,则与师部的其他几位领导一同在师部门口静候。
片刻之后,远处传来一阵阵急促的马蹄声,许世友瞪大了双眼,注视着上级派来的这位“搭档”。
新任政委匆匆策马而至,很快便出现在了许世友的眼前。
许世友凝视着面前新任政委的容颜,不禁惊讶地问道:“四年前,你不曾是我的勤务兵吗?”
新任政委名叫陈海松,他面带笑容地说道:“尊敬的老领导,您没有记错,四年前我曾是您的贴身勤务兵。”
听闻对方的赞许之词,许世友心中既涌起一股感慨,又不免感到由衷的喜悦。当初他对这位青年满怀好感与期待,未曾料想短短四年时光,他竟与自己并肩而立,实属难得之佳话。
陈海松和许世友之间究竟蕴藏着何种神奇的联系呢?
1927年四月,蒋介石一意孤行,于南京另行组建国民政府。与此同时,他派遣部下在上海首先发起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人展开了残酷的屠杀。
原本一片大好的革命局面,却不幸被蒋介石所破坏。为避免沦为任人宰割的“羔羊”,我党中央在武汉紧急召开会议,最终确立了“武装起义,开展土地革命”的战略方针。
同年八月,在周恩来、贺龙等革命先辈的率领下,我党毅然吹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号角,这一壮举即为著名的“南昌起义”。
继此之后,毛泽东同志以及叶挺将军等英勇领导人分别发动了著名的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
这三次起义,亦被誉为我军史上的“三大起义”,
1927年11月,在鄂豫地区爆发的“黄麻起义”,尽管其声名不及那三次著名起义显赫,然而它对我军的发展与壮大却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深远影响。
正因如此,这片土地孕育了我军红军时期三大主力之一——红四方面军。
“黄麻起义”,一场在黄安、麻城两地由我党精心策划并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标志着我党在鄂豫皖区域对国民党右派势力展开武装抗争的首次猛烈出击。
起义因敌镇压而失败。
在遭遇战败之后,部队并未溃散,反而在郑位三等杰出领导人的带领下,在大别山的柴山保地区成功建立了我们的革命根据地。
经过一年的努力,以柴山保为核心的鄂豫皖苏区已然基本形成。
鄂豫皖苏区位居全国第二大苏区,仅次于中央苏区,其迅猛的建设速度自是得益于这里汇聚了众多杰出人才,尤其是那些英勇善战、屡建奇功的红军将领。
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徐向前,此外,许世友、陈锡联等亦赫赫有名。
实际上,陈海松亦是其中一员。然而,许多人未曾听闻他的名字,皆因他过早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然而,对于那些曾从第四方面军走出的老一辈革命家来说,提及陈海松的名字,他们总会情不自禁地感到一阵激动。陈海松在他们心中的印象,实在太过深刻。
陈海松,湖北大悟县李陈洼村之子,于1914年降临人世。彼时,他生于一个家境贫寒的农户,父母仅以耕作为生,别无他法维持生计。
在常规的劳作状态下,一家三口尚能维持基本温饱,然而陈海松的母亲离世之后,家中的生活骤然陷入困境。
那一年,陈海松尚且稚嫩,仅有两岁,尚在嗷嗷待哺的幼龄。为了生计,父亲日以继夜地劳作,深思熟虑后,他决定将陈海松带到自己的婶母面前,希望婶母能够收养他。
膝下无子无女的婶母对于陈海松的造访感到由衷的喜悦,自此,她将陈海松当作亲生骨肉一般疼爱,对他关怀备至。
于是,陈海松便成为了这个贫困家庭中的唯一“掌上明珠”。
在幼年时光,家境贫寒让陈海松错过了求学的机会,然而这并未束缚住他天资聪颖的本性。
在村中,陈海松无疑是孩子们的领袖,无人能出其右。
无忧无虑的日子短暂。
在1927年的那个枪响声中,陈海松的命运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枪,标志“黄麻起义”。
起义爆发后,大别山区众多村落纷纷掀起了革命的热潮。陈海松心中早已对当地的豪绅地主充满了愤慨,于是他立刻召集了几位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组建了一支儿童团。凭借其出色的口才和领导能力,他很快被推选为儿童团的团长。
投身革命事业的陈海松,其加入之举,令有些人欣喜不已,却也引起了部分人的忧虑。
陈海松的父亲与婶母均深知投身革命之路充满风险,甚至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鉴于陈海松是陈家唯一的血脉,自然不能再有任何闪失。
经过深思熟虑,两人最终商定,为陈海松择一良缘,以“拴”住他的心。
陈海松此刻心绪细腻,深知父亲与婶母对他满怀忧虑。然而,投身革命,是他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他绝不愿意错失良机。
最终,陈海松决定给父亲和婶母来个小小的玩笑。
在接下来的数日里,陈海松未曾踏入儿童团的行列,日复一日地投身于田间劳作。他的父亲与婶母目送着他,眼中流露出欣慰之色,觉得陈海松的确发生了转变,这让他们的心情变得尤为愉悦。
事实上,父亲和婶母并不知情,陈海松之所以投身田间劳作,乃是因为他听闻,红军队伍的行军队伍将途径此地。
陈海松心中所思,便是待红军队伍抵达后,便毅然投身其中,随军前行。
可敬的父亲与慈祥的婶母,尚不知情。他们此刻正沉醉于儿子那“成熟”的表象之中。
他们很快醒悟。
一日,婶母目送至午时,陈海松仍未见从田间归来,遂出门寻访。
然而,当她抵达田地时,陈海松的身影已无踪影,只留下一把锄头孤零零地躺在地上。
婶婶心中一明,便猜出了陈海松的去向,泪水顿时涌出:“孩子啊,你怎的也不跟婶婶打个招呼......你何时能归来?”
果然,婶母的猜测准确无误,陈海松确实是追随红军的脚步而去了。
当时,婶母与陈海松本人均未曾料想,这一别竟成永诀。
陈海松投身红军,凭借其聪慧才智,迅速赢得了上级的青睐与信赖。
1929年,身为团长的许世友在一场激战中,身旁的勤务兵英勇殉职。此事之后,他毅然决然地挑选了另一位勤务兵以替代。
成为一名勤务兵并非易事,它要求目光须敏锐,动作需敏捷,同时,还需具备过人的机智。
彼时,陈海松堪称完美地契合了这一条件,于是,他得以踏入许世友的麾下。
在这一年里,虽年仅十五岁的陈海松展现出超乎同龄人的聪慧,许世友即便性格粗犷,却也敏锐地察觉到陈海松是一颗罕见的天才之苗。因此,他下定决心,悉心培养这位未来的英才。
遗憾的是,不久之后,许世友被调任为师长,导致两人的缘分就此中断。
当两人重逢之际,已是1933年,恰逢文章所述的开篇场景。
仅用四年时光,陈海松便从一名普通士兵蜕变为红军主力师的领导干部,其间的奥秘究竟是什么?
陈海松入伍虽尚年轻,却勇猛异常,在战场上屡建奇功。
在一场激战中,陈海松临危受命,晋升为副营长。他带领所部一个营,与敌军五个团展开了三天三夜的殊死搏斗,最终成功捍卫了阵地。
徐向前记住了陈海松。
亦或可以这样表述,陈海松之所以能迅速晋升,首要因素在于他自身卓越的能力与突出的表现,而另一个关键因素,则得益于徐向前的赏识。
徐向前担任四方面军的总指挥,在军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更是众人皆知。在陈海松的革命征途中,徐向前的影响和悉心教导对他亦产生了或深或浅的影响。
1933年,陈海松与许世友携手共进,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亦迅速显现,光彩夺目。
敌人对我军发动“六路围攻”。
在这场敌人的围攻中,陈海松不仅得以稳固脚跟,更将其化为攀登高峰的坚实“垫脚石”。
在经历多场反围攻的激战中,陈海松虽非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却常常身先士卒,亲临前线。他甚至亲自操起机枪,对敌人展开猛烈的火力攻击。
陈海松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的精神深深打动了部下的战士们,士气因而大增,接连取得一场又一场的辉煌胜利。
1934年,陈海松凭借屡次建立的赫赫战功,荣升为红九军的政治委员。彼时,他年仅二十岁。
在红军历史上,不乏20岁便身居军级要职的英勇之士。红一方面军中,林彪在担任军长时年仅23岁,而陈海松的年纪更轻,他仅20岁便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较之林彪更为年轻。
这正是陈海松在革命生涯中书写的一段传奇,他凭借20岁的青春年华,荣任红军主力军的政治委员。
在我国军队的辉煌史册中,陈海松的名字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35年,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地带实现了历史性的会师,陈海松有幸一睹众多久负盛名的中央领导人的风采。
在与毛主席亲切握手之际,毛主席发现眼前的青年年仅21岁,不禁感到惊讶,他感慨道:“红一方面军的干部固然年轻,却未曾有如此年轻之辈。”
陈海松年岁尚轻,却已在中央领导人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遗憾的是,陈海松的璀璨人生才初露锋芒,便遭遇了人生道路上的最大挑战。
1936年10月,红军的三大主力在陕北实现了历史性的会师。是年,为了开辟通往苏联的交通要道,党中央果断决策,实施了“宁夏计划”,并率军西渡黄河,向河西走廊进发,展开了艰苦的征战。
这一使命,落在了徐向前指挥的红四方面军的肩上。
如同众多人一样,陈海松,身为红九军的政委,便踏上了这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道路。
西路军在漫长的西征途中,每一名战士均英勇无畏,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数月间,他们共歼灭敌军数以万计。然而,因我军未能构建稳固的根据地,补给线时常中断,致使部队在连续的战役中遭受挫败。
1937年三月,历经数月的激战,西路军仅余3000余众。在红九军的接应下,他们抵达了梨园堡周边地区。
然而,当红九军作为后卫部队抵达梨园堡,后方战友紧急通报,敌军已紧追不舍。
经过一番简易的布置,红军战士们迅速占据了险峻的制高点。
敌攻上。
在陈海松的英明指挥下,红九军的战士们奋勇迎战,经过一番激战。为了尽可能保留革命力量,陈海松果断下令,让部分战士先行撤离。
身为红九军的中坚力量,众战士均盼陈海松先行撤离,而他却坚决不允。
陈海松将生命希望传给同志。
最终,陈海松仅率数十人投身于敌军阻击战中。在持续的对抗中,战士们的弹药亦已告急。
即便如此,众人毫不屈服,纷纷挥舞刺刀,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
陈海松察觉局势愈发危急,正准备审视战场情势以调整部署,不料,敌方罪恶的子弹却无情地击中了他的身躯。
陈海松连中八弹,英勇牺牲。
陈海松,23岁。
陈海松英勇牺牲的消息一经传开,四方面军的战士们无不悲痛欲绝,泪如泉涌。尤其是那些成功突围的红九军战士,他们的心中更是充满了难以言表的哀伤。
徐向前闻讯,亦不禁拭泪,对我党我军失去这位杰出的人才深感惋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