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话,从别人口中说出来和从骆家辉嘴里蹦出来,那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当他说出美国根本不愿看到中国自主生产高端芯片的时候,空气仿佛都凝固了几秒。这番话没什么遮掩,简直就是把之前还试图用国家安全这类词语包裹起来的窗户纸,一把捅破,露出了里面最赤裸的盘算。
这事儿发生在2025年,美国商务部对AI芯片的出口管制又升了一级,几乎是想把所有通往中国的技术小路都给堵上。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骆家辉,这个有着一张华人面孔的前驻华大使,亲自下场补了这么一刀。
这张华裔面孔,曾经承载了多少缓和关系的想象。从贫苦家庭一路拼到白宫,他的故事是那种最标准的美式精英叙事。许多人曾一厢情愿地以为,派一个华裔来当大使,沟通上总能顺畅些,毕竟血缘和文化背景摆在那儿。可现实一巴掌扇过来,在冰冷的国家利益面前,身份认同那点温情根本不值一提。他夹在中间,最终落得个两头不讨好,这边觉得他是香蕉人,那边又质疑他不够纯粹,成了身份政治迷思破产的一个绝佳样本。
说白了,美国一直有种天真的错觉,以为靠打身份牌就能软化对抗,这招早就失灵了。
这种我为了你好所以要限制你的姿态,我们见得还少吗?翻开历史看看,从核武研发到空间站建设,哪一次不是在重重封锁中硬生生闯出来的?当年人家搞国际空间站,带上了一堆国家,就是唯独不带我们玩。结果呢?现在天宫在天上稳稳当当地飞着,反倒是国际空间站快到寿终正寝的时候了。外部的压力,很多时候起到的作用并不是压垮,而是催熟。
历史总压着相同的韵脚。你看,芯片禁令一下,国内那些原本还在市场里不温不火的企业,突然就被逼到了生死存亡的墙角。求生欲这个东西,能量是巨大的。龙芯闷头搞出了自己的独立指令集架构,长江存储的3D NAND技术也在迭代,甚至杭州那边,国产的电子束光刻机也从无到有地冒了出来。
有趣的是,海关的数据讲了个完全相反的故事。在芯片被围堵得最厉害的时候,中国集成电路的出口额居然出现了逆势上扬,甚至历史性地超过了手机,成了新的外贸亮点。市场和技术,用这种最直接的方式,回应了外界的种种唱衰。
这局面就变得很有意思了。美国挥舞着禁令大棒,本意是想一招锁喉,结果却发现自己也喘不上气。那些半导体巨头,眼睁睁地看着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市场一点点流失,财报上的数字不会说谎,研发投入都得跟着缩水。更头疼的是,那些被绑上战车的盟友,比如荷兰和日本,嘴上喊着团结,背地里谁家没有本难念的经。放弃中国市场,就等于放弃了未来最大的一块增长蛋糕,这种损失是实实在在的。联盟内部的裂痕,早就不是什么秘密。
归根结底,芯片这东西,不只是冷冰冰的技术和代码,背后更是一场意志和耐力的比拼。想靠一纸禁令就让一个庞大的产业停滞,本身就是一种脱离现实的傲慢。技术的洪流终究会冲垮人为筑起的高墙,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有些人就是不愿意懂。
历史好像总在重复,有些人却永远学不会。或许,他们不是学不会,只是不愿意从霸权的旧梦里醒来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