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日子,你点开手机刷新闻,感觉自己看的不是时事,而是三部不同导演的动作大片同时在手机上公放,音量还都拧到了最大。
九月十九号那天,就是这种感觉。
一切的开场哨,还得是特朗普吹响的。
这位老兄大概是觉得自己的社交平台太久没上热搜,手指一动,全世界的神经都跟着抖了一下。
美军,在他的“一声令下”,直接在加勒比海把一艘船送去喂鱼了,船上三人当场GG。
这套路咱们熟,五角大楼紧随其后就出来洗地,说这不是瞎搞,是精准打击,船上坐的不是普通渔民,是“被认证”的恐怖分子,正拉着一船能让整个迈阿密嗨翻天的毒品,准备去美国搞“团建”。
这已经是月内第三回了,前两次的战绩是送走11+3个人头。
每次剧本都一样:特朗普亲自授权,理由永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美国国家安全”。
听着是不是特有大片范儿?
可镜头切到委内瑞拉,马杜罗的脸都气绿了。
他的剧本里可不是这么写的。
什么毒贩?
什么恐怖组织?
委内瑞拉的回应简单粗暴:“扯淡!这就是侵略!”
防长更是直接把话筒捅到记者脸上,说这跟不宣而战没区别。
随后就是一套标准流程:全国450万民兵紧急集合,海军的小快艇跟下饺子似的冲向边境,整个国家一副“谁怕谁,来干啊”的架势。
这事儿最妙的地方就在于,真相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
联合国安理会上,成了大型“你画我猜”现场。
委内瑞拉大使举着几张破船板子的照片,声泪俱下;美国代表则淡定地播放着一段据说是高清无码、但实际上模糊得像三十年前监控录像的视频。
两边都在争论国际法,但说白了,就是比谁的嗓门大,谁的后台硬。
就在这帮西装革履的体面人为了几块破船板子吵得不可开交时,几千公里外的乌克兰上空,死神正在亲自加班。
同一天午夜,一场金属风暴席卷了乌克兰。
俄罗斯空军像是把整个军火库都搬出来了一样,580多架无人机,嗡嗡嗡地像一群愤怒的铁皮马蜂,后面还跟着几十枚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
哈尔科夫的军工厂在爆炸声中变成一堆扭曲的钢筋,基辅的居民楼被硬生生开了个天窗。
乌克兰的防空部队打了一宿的地鼠,战报上拦截率高得吓人。
可战争这东西,从来都不是看百分比的。
哪怕有百分之一的导弹突破了防线,对于地面上的人来说,那就是百分之百的灾难。
泽连斯基照例出来痛斥,呼吁西方“打钱,打装备”。
这话听着心酸,但也没办法,成年人的崩溃,往往就是从求人办事开始的。
而莫斯科那边,回应还是一如既往地冷酷和简洁:所有既定目标均被摧毁,平民?
没伤着。
这种官方腔调,有时候比导弹本身还让人觉得寒冷。
如果说,特朗普在加勒比海的操作,像是一次蛮横无理的街头执法,秀的是“我想弄谁就弄谁”的肌肉;那普京在乌克兰的狂轰滥炸,就是一场不计后果的豪赌,赌的是能用钢铁把对方的意志彻底碾碎。
你以为这就是全部了?
不,当两个巨人在拳击场上互殴时,总有人在台下悄悄地做着自己的生意。
贝尔格莱德,9月20日。
当东欧的夜空还弥漫着硝烟味时,这里却是一片歌舞升平,一场盛大的阅兵正在上演。
武契奇总统满面春风地看着自家的坦克和飞机,但所有人都知道,今天真正的主角,是那两款首次公开亮相的中国产防空导弹——HQ-22和HQ-17。
在一个被北约国家像铁桶一样包围的地方,在美国和俄罗斯的势力范围交界处,中国的尖端武器成了阅兵式上最靓的仔。
这画面本身,就比任何外交辞令都更有冲击力。
武契奇说这是为了“捍卫主权”,这话当然没错,但翻译一下就是:我既需要欧盟的钱,也需要俄罗斯的天然气,但我的安全感,现在来自东方。
看到了吗?
一艘沉船,一场空袭,一次阅兵。
48小时内,三件看似毫不相干的事,却像三块拼图,严丝合缝地拼出了一幅当今世界的真实面貌。
老大依然霸道,但有点力不从心;老二还在用最原始的方式咆哮,但难掩疲态;而新的玩家,已经带着自己的装备和规则,悄无声息地坐在了牌桌上。
这世界,好像越来越热闹,也越来越危险了。
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