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78分钟:藏在人类身体里的通勤密码,你有没有发现,无论你生活在哪个城市,无论你开车还是挤地铁,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总在1小时左右? 这可不是巧合。
一项覆盖全球43个国家的研究发现,人类每日平均出行时间稳定在78分钟,波动不超过12分钟。 就像每天需要睡觉8小时一样,通勤时间似乎成了刻在人类DNA里的“生物钟”。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意大利物理学家凯萨·马尔凯蒂就提出,人们每天愿意分配给通勤的时间预算大约是1小时。 如果交通效率提升,人们不会选择缩短通勤时间,而是会搬到更远、更宽敞的住所,或者去更远的地方消费娱乐。 这种规律被称为“马尔凯蒂常数”。
例如,东京都市圈在过去50年里,轨道交通将通勤半径从30公里扩展到50公里,但人均通勤时间仅从41.4分钟微增到47.7分钟。 人们用速度换取了更广阔的生活空间,但时间成本几乎不变。
然而,在超大城市中,这条定律正面临挑战。 北京平均单程通勤时间达47分钟,极端通勤(超过60分钟)人口占比高达30%。这意味着每3个北京上班族中,就有1人每天往返通勤超过2小时。
《2022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显示,全国有超过1400万人承受着极端通勤。有人从河北燕郊到北京西城区上班,每天清晨7点出门,换乘公交和地铁,晚上回家已是夜幕降临,日通勤时长超过5小时。
研究通勤幸福感的学者发现,不同交通方式带来的体验差异巨大。步行和骑行通勤者的幸福感最高,而公交地铁通勤者的幸福感普遍较低。 但最特殊的是一种中国式解决方案,单位通勤班车。这种点对点、有座位、时间固定的交通工具,意外成为幸福感最高的通勤方式。
通勤时间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英国一项调查显示,通勤时间每增加1分钟,人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就会下降。长时间通勤还会增加肥胖、高血压和抑郁症的风险。
城市每增加1%的人口,长通勤者数量就会增加1.30%。当城市人口超过130万时,这种增长会加速到1.57%。 这意味着大城市的新增人口将面临更严重的通勤压力。
职住分离是问题的核心。北京职住分离度达6.6公里,为全国最高。即使不绕路,每个北京人平均也要面对6.6公里的通勤距离。这导致北京5公里内的“幸福通勤”比重仅38%,全国最低。
东京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范本。尽管人口从1950年的1305万增至2020年的3693万,但通过发展轨道交通,东京反而变得不那么拥堵。 如今东京都市圈每天有近4000万人次通过轨道通勤,核心区轨道交通出行比例高达50%。
中国城市正在跟进。上海提出85%的就业人员45分钟内通勤的目标,深圳通过“轨道-公交-慢行”多网融合,使93%的受访者选择公共交通通勤。北京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已达7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