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大兴安岭的雪还在下。一辆除雪车碾过结冰路面,车灯劈开风雪,照见前方一个模糊的身影——那是交警老李,正挥动指挥棒引导滞留货车缓慢通行。零下20℃的寒风里,他的面罩结满冰霜,动作却未停。
这场波及青海、甘肃、川西高原与东北多地的强降雪,不只是天气预报里的“大到暴雪”四个字。它意味着理塘县电力工人徒步十公里巡线,靠无人机热成像排查隐患;意味着哈尔滨环卫工连续36小时清雪,积雪堆得比人还高;也意味着黑龙江部分路段能见度不足50米,交通几近瘫痪。极端天气之下,真正决定城市体温的,不是暖气片的热度,而是那些在风雪中逆行的人。
他们不是英雄剧本里的角色,而是真实走在雪地里的普通人。在理塘,驻村队员踩着齐膝深雪,为孤寡老人扫出门前一条生路;在穆棱,交警在风雪中站成路标,手势比红绿灯更清晰;在木拉镇,党员志愿者三小时清通主干道,手套磨破了就徒手铲。这些画面没有宏大口号,只有行动——一种沉默却坚定的承诺:有人在守着这条回家的路。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他们的职责所在。可职责从不包含“感动”,也不该被理所当然地消费。当我们在温暖屋内刷着手机看暴雪预警时,他们正用体温对抗严寒。真正的城市韧性,不在气象台的预警系统里,而在每一个选择坚守的人身上。他们用身体筑起防线,换来万家灯火不灭、道路不断、人心不冷。
风雪终会停,但记忆不该融化。我们记住的不应只是这场雪有多大,而是有人曾为你我挡在风雪之前。下次看到街头清雪的身影,请记得放慢车速——那不是风景,是我们亏欠的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