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当中,存在着这样一位具备才能之人,他经历诸多朝代,其中历经武则天一朝,还历经唐中宗朝代,以及唐睿宗一时期,另外也历经唐玄宗时代,他数次担任宰相职位,被认定为唐朝四大贤相之中的一位。
在他身上存在着诸多传奇轶事,比如说他年轻时活得洒脱,将打猎当作自我娱乐的方式,一直到了二十岁的时候才奋起努力、力求进步,一心一意专注于仕途,在四十五岁处于基层工作之际被武则天看重,仅仅借助短短两年时间就受到提拔进而担任宰相 。
甚至在唐睿宗在位期间,仅是一个下午的时间,他就从担任宰相的职位,一下子转变成为首屈一指获得首要地位的权臣,达成了别人要花费一生时间才能走完的历程。
在那般权势登峰造极至极炽盛之时,他能够讲是仅次于一人却高于众万人之上,以权势覆盖整个朝野用来映照形容描述他丝毫一点儿都不过度之处 。,
而这位走五十步算百步的贤相,人生究竟能有多精彩?
千古一相,历经四朝
姚崇出生之地现为浙江湖州市,其年轻时注重气节,以打猎作为自我娱乐方式,在二十岁时发奋努力图强,凭借孝敬皇帝李宏挽郎这一身份踏入仕途,此后经过考试,成为了濮州司仓参军。
原本以为一生就会如此这般地过去,未曾料想到,在他处于四十五岁这个年纪的时候,契丹的李尽忠以及孙万荣发起叛乱,攻克了河北的数个州。
彼时,军机处处于相当繁忙的状态,然而,姚崇秉持着适度的操持方式,将所有的事务处理得井并有条,毫无混乱之态,标点符号的运用也是精准无误,句号稳稳地置于句末 。
正因为是这样的状况,他映进了武则天的视线范围之内,从而被提拔成为夏官侍郎,仅仅历经不过两年这么长的时期,他便摇身一变成为了宰相,并且还同时兼任相王府长史 。
长安四年,彼时姚崇已然五十三岁,他以要给母亲尽孝作权且为缘由,请求辞去宰相这一职位。
虽说武则天应允了他所提出的请求,然而后续却又将他给留了下来,让他担任春官尚书一职,可是无奈之下因为开罪了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而遭到贬谪。
也许天没有断绝他的路,当他返回京城的时候,朝廷之中有大臣打算发动政变,他恰好参与到了里面,从而获得了一份跟随皇帝登基的功劳,在唐中宗继承皇位之后被封为侯爵,之后被外放去担任官职。
据说当时,朝堂上下为唐朝复辟而开心时,姚崇却哭泣不止。
他并不是担忧,由于自己以泪与武皇作别,从而招惹大难临头的状况,只是声称,这是身为臣子他所应具备的节操,就算因为这个而遭受获罪的结果,他也是内心甘愿的 。
唐睿宗得到继位,这不过才过去了五年的时间,姚崇又一次被召回朝堂之中,他担任了兵部尚书这一职,仅仅只是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长,他又摇身一变成了中书令。
他任用贤能善良之人,罢黜邪恶奸佞之徒,奖赏惩罚界限清晰,甚至对各类请求托付予以拒绝,各类法律制度因此重新得到整治,朝廷内外都觉得他归来之后,国家再次有了贞观、永徽时期的风气。
很遗憾,美好的景象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久,太平公主参与干预朝政,诸侯手里掌握着军事权力,这给皇帝以及太子带来了非常大的威胁。
太平公主与姚崇产生对立之后,李隆基当时身为太子,为谋求自身安全,向皇帝上奏,声称姚崇挑拨宗室之间的关系,致使姚崇成为政治牺牲品,而再次遭到贬谪。
姚崇并未就此而变得气馁,于担任地方官之际,他一直都秉持着政法简肃的原则,并且吏治保持清明状态,在民众当中口碑相当之好。
在台湾云林县虎尾镇,至今仍留存着姚王爷庙,其目的在于祭祀姚崇,然而,竟然存在着相当数量的人,将姚崇的画像当作真神予以供奉 。
被贬两年之后,李隆基发动政变,诛杀太平公主,当时姚崇在同州任刺史,于是密召他前来共同商议国家事务。
李隆基有让姚崇成为宰相的想法,姚崇没有直接就点头应允,而是提出了十条政治方面的主张,要求李隆基先予以同意,之后他才会愿意出任宰相。
因为这十条政治主张存在,他才能够放手,他罢去了冗职,他抑制住了皇亲国戚的权势,他抑制住了有功之臣的权势,他为开元盛世奠定了政治基础,他为开元盛世奠定了经济基础,他被齐浣称为救时宰相。
听说姚崇对佛教怀有崇尚之情,他曾经先后有过两次参与造像相关活动的经历,然而他自身并非迷信之人,之所以笃信佛在心中,是基于一种无需向外求得的认知,他觉得只要能够做到行善并且摒弃恶行,便能够获取福报 。
也正因为如此,处于唐中宗在位期间,众多贵戚纷纷争抢着去建造寺庙,大肆度化僧尼,致使好多人找到了空子从而免除了徭役。
于唐玄宗即位之后,其径直面向皇帝言道,陛下唯有令百姓得以安身立命,方为佛身,不必剃度奸猾之人,致使他们损毁佛法!
全国上下遵唐玄宗之令筛选淘汰僧尼,弄虚作假者被勒令还俗,统计后发现此类人多达一万两千多,此乃因唐玄宗采纳了他的意见 。
是能人却也教子无方
姚崇经历了四个朝代,于武则天时期担任宰相,在唐睿宗时期也担任宰相,在唐玄宗时期同样担任宰相,他的政绩,在同时代里,很少有人能够和他相比较且达到同等水平,他的资历,在所处时代中,极少有人可以跟他相媲美并企及相当程度 。
他一生,秉持“以不贪为宝,以廉慎为师”,哪怕处于国力达鼎盛,且个人官位至极点的开元时期,仍旧过着极为简朴的生活。
但在家庭教育这一方面之上,他绝对可谓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之中的一员,在他的三个儿子里面,其中有两个完全是那种不学习且亳无技艺的举止态度如同纨绔子弟一般的存在,仅仅只有小儿子能够以认真的态度去做事情 。
我国古代唐朝时期,推行执行群体性质的辅佐君主之制度 在公元712年至公元756年在位的唐玄宗李隆基统治阶段 除了名叫姚崇此人之外 另外存在着一个名为魏知古之人 其同样处于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职位之上 。
魏知古出身不好,是姚崇把他提拔上来,一步步成为了当朝宰相。
姚崇始终觉得自己是魏知古的授业之师,未曾将魏知古置于能与自己处于同等地位的状况下。
正因为这般情况,姚崇令魏知古心怀忌恨,两人关系渐行渐远,最终,姚崇将魏知古排挤至洛阳,去担任一名科举方面的官员 。
不凑巧的是,处于一个时间段里,姚崇有两个没什么出息的儿子身处洛阳,当他们听闻此次洛阳的科举主考官是魏知古时,心里大喜过望 。
他们觉得魏知古是姚崇一手提拔之人,原因没别的,就因为如此,对于所做收受贿赂、买卖官职之事,他们觉得魏知古怎么也会因他们老子的情面,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于是,他们列出来了一长串名单,直接把名单交给了魏知古,然后,他们便在家里做起了发大财的美梦。
二人完全没意识到,他们这是在给自己的父亲挖了一个坑。
魏知古回到京城之后,径直将那长长的一串名单交给了唐玄宗,使得皇帝勃然大怒,即刻把姚崇召到皇宫中来进行问话。
姚崇的脑筋转动速度极快,刚一想到自己的那两个处于洛阳的儿子,就明白必定是他们犯了某些事情,从而落入了魏知古的掌控之中。
他直接向皇帝回话 ,说道 :“陛下 ,臣育有三个儿子 ,其中年龄较大的那两个 ,实在不成器 ,现如今身处洛阳 ,整日沉迷于声色犬马之娱 ,行事粗枝大叶 ,疏忽大意 ,子不教乃父之责 过 ,这些状况皆是臣失职所致 。此番陛下问及此事 ,想必乃是因魏知古前往洛阳履职 ,臣这两个不成器的儿子 ,借助魏知古的门路行事 ,应该是再次闯下祸端 ,此二者实乃忤逆不孝之子 。”
看见姚崇不存在包庇的念头,唐玄宗的气消去了一多半,于是询问他是怎样知晓这件事情跟魏知古存在关联的。
姚崇耍了个心眼:那时,魏知古处于卑微境地,臣常常对其予以帮助,臣的那两个儿子必定是依仗所受的恩情有意回报,在洛阳胡作非为,对魏知古选拔贤能之人、任用有才能之士的事情进行干扰 。
他说了这样一番话,表面看起来是在批评自身之子干扰政务,实际上却是在给人使坏,告知唐玄宗,魏知古之所以能够拥有如今这般成就,是离不开自己的提拔的,暗地里讥讽魏知古是个不懂得报恩的小人。
唐玄宗果然着了他的道,很快,魏知古便被罢相外贬。
都说再厉害的人遇上家里的事,也会拎不清。
便是如此魏知古,于洛阳之事发生过后,他并未即刻汲取教训,去整顿家风。
他向皇帝提出不随意给予皇亲国戚权力的要求,然而自身却无法做到严格约束自己,到了后来,致使他小儿子姚弈的前途被直接断送 。
姚崇有一个孙子叫姚闳,唐玄宗时期,他在牛仙客手底下做事。
牛仙客重病之际,他全然不知深浅,竟然跑到对方那里,强行要求牛仙客书写表现,迫使牛仙客推举自己亲叔叔姚弈担任宰相 。
这件事遭人揭发之后,唐玄宗勃然大怒,判处了姚闳死刑,姚弈也被降职成为一名永阳太守,从此与身处京城的官员无缘了 。
而此时,姚崇早已去世近二十年,再也没人能帮他们说话了。
临终妙计保全家
唐玄宗时期,姚崇做过不少的事,立下大功,其中有一个便是灭蝗救灾。
当开元四年之际,于山东地区那儿发生了蝗灾,百姓们不敢去捕杀蝗虫,仅仅是知道进行祭祀膜拜之行为,任由着蝗虫去啃食禾苗 。
姚崇呈递奏章,拿汉朝光武帝当作例子,向唐玄宗表明蝗虫是能够捕杀的,此番言论致使唐玄宗派遣御史担任捕蝗使,责令各地去消灭蝗虫。
朝中针对此事议论不断,好多人觉得蝗虫是不可以捕杀的,此乃天灾,就算进行了捕杀也无法将其捕杀彻底。
姚崇严厉斥责这班人,这班人食古不化,姚崇以楚惠王吞蛭从而治好了痼疾为例,又以孙叔敖斩蛇进而得到了福报为例,姚崇觉得哪怕不能将蝗虫完全消灭掉,可也总比眼睁睁看着蝗虫肆意泛滥成灾的情况要好些 。
他更是直接表明,要是上天因为那些情况致使消灭蝗虫而降临灾殃,这类状况由那个叫姚崇的单独一人来承受 。
恰恰是由于姚崇的执着坚持,甚至于亲自去到基层,百姓们于夜间展开行动,一边挖掘坑洞一边进行焚烧掩埋,如此这般才让蝗灾得到了制止。
纵使蝗虫没有被彻底消灭,但百姓们没有经历大面积的饥荒,是在姚崇的带领下才这样的,这就产生了姚崇是救时宰相的说法。
但也正是因为这件事,姚崇遭到了唐玄宗的猜忌。
在贞观二年,同样发生过一起蝗灾。
那时,唐太宗李世民走访民间之际,直接将蝗虫往嘴里塞,如今,姚崇这般一副舍我其谁的模样,极像彼时的唐太宗。
朝堂之上,不少人讲,姚崇有贞观那个时候遗留下来的风气,甚至有的人还声称,姚崇是打算变成第二个唐太宗,如此这般,带有恶意揣测的言论,毫无疑问是在讲,姚崇想要发动叛乱。
又有姚崇建立下了巨大的功勋,其在民间所拥有的声望也是一步步渐渐地得以升高,而那些含有某种心思的人的编造的确是给他招致引来了一场风波,真的是特别让人感慨叹息啊 。
这事着实也给唐玄宗拉响了警示的钟声,毕竟,唐太宗李世民成为皇帝是经由玄武门兵变 。
唐中宗获致皇帝之位借助的是神龙政变,于他之上的那些皇帝,以自然继位这种情形出现的实例着实是极为稀少的。
更何况,存在一个实例,这个实例是武皇武则天的,它在提醒他,有这样一个人,此人不姓李,然而却凭借一介女子的身份,当上了皇帝 。
所以,这下一个皇帝怎么就不能是姓姚的?
这些毫无根据的传闻必然是躲不过姚崇的听闻,为了躲开可能出现的麻烦,并且为了避免唐玄宗相信那些诋毁的话语、从而对自己狠下毒手,姚崇把儿子叫到跟前说:赶紧去贪污受贿,不然我们整个家庭都将遭遇灭顶之灾!
他难得地给予儿子自由行动空间,收受他人给予的不正当财物,甚至还大规模地购置田地,自己损毁自身名誉。
那一刻,这位在朝野上下尽皆闻名被众人所敬仰的权势极大的丞相居然遭到了来自各个不同方向的人向朝廷奏本检举参劾,而唐玄宗更是应允了他辞去官职回归故乡颐养天年的请求。
唐玄宗松了口气,不管姚崇年纪增大,已然成为一个谋求微小利益的普通人物,还是这一切皆是他的伪装,只要自己松口,答应让姚崇辞官退休,那么姚崇对他便全然失去了威胁 。
为了不让骂名加到自己身上,唐玄宗给 姚崇安排了一个闲职,让其担任开府仪同三司,准许他每五天去上一次朝,每逢遇到大事,依旧要询问一下他的看法 。
就这样,姚崇活到了七十一岁。
姚崇活着的时期,是存在政敌的,张说是其中之一,他们之间存在极大恩怨,张说曾多次设法阻止姚崇担任宰相一职,而姚崇致使张说被贬谪成为刺史 。
两人都是宰相,只因政见存在分歧常常发生争吵,姚崇在世之际还能够稳稳压制他,然而却没办法确保自身的身后之事。
好在张说这人对钱财颇为看重,为护住家里的人,姚崇要求自己儿子,在自己死后,若张说来吊唁,便把家中金银财宝全部奉上,还要从张说手中讨得一份墓志铭,拿着这份墓志铭去见皇帝,直接将这件事确定下来。
姚崇之子,虽说没多大出息,可心中有自知之明,完全听从老爸所言,待其离世后,一切照他交代的做,果真拿到了墓志铭。
数天之后,张说才反应过来,姚崇这是在死后还算计了自己一把。
如此这般,于皇帝跟前,他俩之间的恩仇便消解得分毫不剩,自身往后不可再寻姚家后代的麻烦。
最为关键的是,姚崇离世之后,姚家之人进而丧失了依靠,他收取了钱财,接着撰写了墓志铭,要是姚家之人遭遇变故,于己而言免不了还得伸出援手。
都说做名臣简单,做忠臣难,名臣可以终老,而忠臣却难以善终。
姚崇身为一代有名的臣子,对皇帝竭尽忠诚,履行职责,名声流传于久远的年代,既成为了一代拥有名声的臣子,又成为了一代忠诚于君主的臣子,在那段时期所运用的具有极大智慧的谋略,足够使得后世之人对此致以敬重与赞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