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介绍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志愿军的“劲敌”李奇微:他看透了志愿军的短板,却为何赢不了整场战争?

志愿军的“劲敌”李奇微:他看透了志愿军的短板,却为何赢不了整场战争?

发布日期:2025-10-25 05:42    点击次数:124
1951年,一位美国上将胸前挂着两颗手榴弹,深入进朝鲜战场的前线,只用一本笔记本写下了自己所见、所闻、所思,就精准看透了志愿军作战的短板和致命弱点,创造了几乎无懈可击的战术,令志愿军进攻的锐气大减,吃了苦头,彭老总都感到棘手。 他就是美国四星级上将——李奇微将军,毕业于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乃是经历过诺曼底登陆的资深将领。可是这一位优秀的军事将领,最终也没有令美军获得朝鲜战争的胜利,最终不得不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定,幕后原因如何呢?本文就基于真实史料基础上,解答其中的原因。 一 笔记本的实地调研:...

1951年,一位美国上将胸前挂着两颗手榴弹,深入进朝鲜战场的前线,只用一本笔记本写下了自己所见、所闻、所思,就精准看透了志愿军作战的短板和致命弱点,创造了几乎无懈可击的战术,令志愿军进攻的锐气大减,吃了苦头,彭老总都感到棘手。

他就是美国四星级上将——李奇微将军,毕业于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乃是经历过诺曼底登陆的资深将领。可是这一位优秀的军事将领,最终也没有令美军获得朝鲜战争的胜利,最终不得不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定,幕后原因如何呢?本文就基于真实史料基础上,解答其中的原因。

一 笔记本的实地调研:洞察志愿军后勤短板

1951年1月,李奇微接替麦克阿瑟上任为联合国军总司令后,与麦克阿瑟脱离战场实际,窝在日本东京远程遥控不同,他上任后,就亲自扎进了朝鲜半岛零下三四十度的冰天雪地环境中……

当时,在朝鲜战场的李奇微,整天穿着皱巴巴的军装,头戴钢盔,胸前挂着两颗手榴弹深入前线调查,就是一副“士兵上将”的低调形象。

为了在战场亲自考察,李奇微本人拒绝了庞大的护卫队,只带着少数的参谋和一辆吉普车,走访了一个个前线部队。在走访部队时候,他不去听部队军官经过层层修饰的汇报,却是直接对营、团级军官,甚至普通士兵提问:

“中国军队是怎么进攻的?他们有什么特点?”

这些士兵们没修饰,直接心理感受的回答,都被李奇微记入了随身的笔记本。就是这一种亲历实地调研的作风,令李奇微获得最真实、最原始的战场镜像。

面对军队士兵们脸上流露的胆怯表情,他没有责备,却是倾听士兵们对志愿军军号、哨声和心理压力的恐惧,从而感受志愿军战术给属下士兵们产生的心理效应,把自己观察到的,所想的,都用笔写在军装口袋的笔记本上。

之后,李奇微调阅了几个月联合国军作战的战场记录,尤其是志愿军历次进攻的详细时间表。为了获得一手资料,他亲自趴在地图上,用工程师般的严谨,将联合国军和志愿军每一次交战的时间、地点、强度做对比。

为了更了解志愿军的情况,李奇微建立了专门的工作室,与下属一起系统分析缴获的志愿军装备、后勤物资和俘虏的口供。李奇微在研究志愿军的空粮袋、弹药箱和作战记录的过程中,发现志愿军单兵携带的炒面、土豆等填饱肚子的干粮,仅仅能维持7-10天左右,弹药基础也限制了志愿军的持续作战能力。

李奇微发现志愿军三次战役的时间间隔,大约为八天左右,如第一次战役(10.25-11.2)、第二次战役(11.25-12.2)、第三次战役(12.31-1.8)。

为了获得第一手的情报信息,李奇微亲自驾驶轻型飞机低空侦查志愿军的作战战场。在1951 年 1 月的一次飞行中,他俯瞰志愿军纵深几十公里的作战区域,察觉在雪地上没有任何车辆痕迹或炊烟。

于是,李奇微意识到志愿军采取严格的隐蔽措施,但他由此确认,志愿军粮食弹药的后勤运输都是依靠人力,缺乏现代车辆运输,后勤补给存在致命的短板。

之后,李奇微对朝鲜战场作战区域的每一条公路、溪流、山脉都熟记于心,甚至能预判步兵能否背负40 公斤装备,持续攀登朝鲜半岛高度达到2000 英尺的山岭。

二 量身定制:李奇微的针对性战术

由于李奇微对朝鲜半岛作战战场地形的精准掌握,使他能总结出当美军每一次后撤20-30 公里,恰好是志愿军徒步追击的极限距离。

之后,李奇微又根据志愿军在战场上的痕迹:被遗弃的干粮袋、夜间行军的脚印、冲锋号声中的战术配合,总结志愿军作战的软肋和三大短板:

1 志愿军的礼拜攻势:后勤短板

李奇微通过志愿军战场作战痕迹、俘虏供词和战场缴获的物资,精准计算出志愿军单兵随身携带的土豆、炒面等干粮,仅仅能够维持5-7天的光景,储存的弹药基数也限制了志愿军的持续作战能力。

因此,李奇微总结志愿军的进攻模式,只能维持一个星期,也就是七天,过了七天之后必须休整。这一种攻势,李奇微就命名为“礼拜攻势”。

李奇微的判断,是切中要害的。在第三次战役后期,志愿军攻克南韩汉城之后,尤其是当时38军官兵平均每人只剩三天的口粮,部分连队出现断粮的现象,没办法继续朝南进攻,只能休整。当38 军战士回忆,第三次战役打汉城时,背包里的炒面只剩 handful(一把),饿了就啃冻土豆,咬下去能硌掉牙——这一切就是李奇微精准的“7 天极限”。

2 月夜攻势:缺乏制空权的行动枷锁

李奇微根据美军统计的战场记录,以及结合气象数据,发现志愿军的进攻和大规模机动时间,大多数发生在月亮满月前后。这也是因为满月的月光,光线充足,能为夜间行军提供照明。白天,志愿军一般躲在坑道或者森林中,规避空袭,同时释放烟雾掩护部队的休整。

造成这一现象原因,也是由于志愿军缺乏空军队伍,自然比较被动。但美军拥有1700余架战机,掌握绝对的制空权。

李奇微也发现,志愿军通信设备简陋,主要靠口令和信号旗传递信息,指挥延迟严重,自然没有制空权

所以,李奇微在报告中指出:

“一旦脱离预设的计划,由于通信设备落后,志愿军的协同合作能力急剧下降。”

由于志愿军发动进攻对自然条件的依赖,这也为李奇微破解志愿军的进攻和夜战的优势,寻找到了突破口。

3 武器悬殊严重

李奇微也看到志愿军的武器装备落后,如入朝初期仅仅拥有80辆坦克、8500余门火炮。但是,相反联合国军却拥有1130辆坦克,3720余门重炮,具备空地协同火力的优势。

因此,李奇微很自信武器的优势,自然能胜过志愿军一筹。同时,根据作战记录,李奇微注意到志愿军虽然擅长穿插分割,但在钢筋水泥共事面前,通常都是伤亡惨重。如在云山战役中,美军第8骑兵团虽然遭到重创,但坦克集群的重型武器,依然能延迟志愿军三天的进攻时间,这就是美军的优势。

三 李奇微创造的战术

李奇微在深入了解志愿军短板后,迅速制定了一套针对性战术,试图扭转战局。他首先提出是“磁性战术”,就是如磁铁一样吸住志愿军,又不让志愿军靠近。

如他在1951年1月,对美军各部队下达的明确命令中指出:

“当中国军队进攻时,各部队应交替掩护后撤,与敌人保持接触但避免近战,消耗对方有限的弹药和粮食。”

这就是即靠近,又保持距离“磁性战术”的灵活发挥。为此,李奇微要求部队在进攻志愿军时候后撤20-30公里,这一距离恰好超出了志愿军晚上急行军的路程范围,避免遭遇志愿军的夜袭突袭。

针对志愿军的后勤人力运输物资,以及物资补给不足等缺点,李奇微提出了所谓的“撕裂作战”(Operation Ripper)和绞杀行动,具体来说,就是借助美军强大的火力优势,尤其是炮兵和空军,对志愿军后勤线做猛烈打击,借此消灭志愿军的后勤力量,令志愿军在缺粮食缺子弹的境遇中,丧失战斗的意志和决心。

在1951年的上半年,经过李奇微实际调研创造的“磁性战术”和“撕裂作战”,的确是初见成效。

尤其在1951年2月的砥平里战斗,成为李奇磁性战术的试金石。当时,美军第23团和法国营大约6000人,被志愿军4个团约2万人包围。根据以往做法,美军会选择撤退,但这次李奇微却命令军队固守。

于是,虽然志愿军发起了猛烈进攻,但美军却借用坦克布置了环形的防御阵地,在美军强大炮火和空中支援下意志坚守。这一场战斗持续了三天三夜,最终志愿军由于后勤补给不足,伤亡过大,弹药缺乏最终被迫撤退。

在第四次、第五次战役中,李奇微更是灵活应用“磁性战术”,成功遏制了志愿军的推进势头。特别是1951年4月的第五次战役中,志愿军由于后勤补给不继,只能仓促回撤,这造成第180师几乎全军覆没,成为整个战争中最惨重的损失之一。这也使彭德怀在给中央军委的电报中不得不承认:

“敌军攻势甚猛,我军补给困难。”

于是,美军和志愿军在1951年夏天就坐在了谈判桌上,进入了边谈边打的相持阶段。

但是李奇微战术的高明,却始终赢不了中国志愿军。这也使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署,战线基本稳定在三八线附近——这也意味着实际上回到了战争爆发前的状态。

三 多重因素:美军难赢战争的背后

那么,李奇微如此看透了志愿军的短板和弱点,了解对手,战术高明,最终却无法赢得战争呢?

1 美国不想打全面战争

虽然李奇微的目标是要打赢,但美国政府的战略底线却是“有限战争”。如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文件NSC-68所强调:

“我们的目标不是征服朝鲜半岛,而是遏制共产主义扩张。”

由此可以看到,在冷战时代,美国政府担心朝鲜战争的全面扩大,必然造成与苏联的全面冲突,甚至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不愿意承担战争扩大的风险,自然明确限制了李奇微率领的美军在朝鲜半岛的军事行动范围。

这一切就意味着,即使李奇微有继续北进的能力,却无法获得美国的政治授权。如他在回忆录中无奈写道:

“白宫的指令束缚了我们的手脚,我们如同被束缚在一条看不见的缰绳上,不能追击到底。”

相反,在朝鲜战场的志愿军,获得中国东北地区的安全庇护,后勤补给线是相对安全。再加上苏联空军的暗中支持,使得志愿军有实力与美军对抗。

中美对战争目标的差异,也决定了朝鲜战场和谈的结局。中国和朝鲜方面的目标是保住朝鲜社会主义政权,将美军退回到三八线外。美国是不让朝鲜半岛全部被朝鲜社会主义政权占有,于是当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双方的目标都实现了。

在美国政府禁止全面战争的目标下,不久李奇微也被替换,离开朝鲜战场,在1952年5月代替艾森豪威尔担任北约最高司令。他离开时候,战线都基本稳定在三八线附近,进入了边打边谈的阶段。

2 志愿军的韧性超过了预期

虽然志愿军存在许多短板和缺陷,但是韧性也超过了李奇微和美军的预期,在战斗中流露的极强的战斗意志和适应能力,足以抵御李奇微强大的战术。

如面对美军扼杀后勤的“绞杀战”和“撕裂作战”,志愿军就动用了朝鲜民众力量,组织数十万民工抢修道路、采用夜间运输、分散囤积等方式,突破美军对后勤运输的封锁。同时,组织数十万民工抢修道路,建立源源不断的“钢铁运输后勤线”。

就这样,志愿军的后勤补给获得了逐步完善,苏联提供的武器也陆续到位,空军的积极参战,“米格走廊”的修建,使志愿军后勤线获得加强,在1951年下半年,志愿军的“礼拜攻势”短板已获得一部分弥补。

面对李奇微“磁性战术”的威胁,志愿军流露了惊人的学习能力。彭德怀老总发现自己军队短板之后,很快调整战术,转为“零敲牛皮糖”,也就是积小胜为大胜的策略。一切毛泽东在1951年5月给彭德怀的电报中指出:

“每次作战的野心不要太大,只需要精心歼灭敌军一个营就可以!”

就是通过积小胜多的战术,在1951年秋季战术反击中,志愿军对 60 个敌军目标发起 77 次进攻,以 1.07 万伤亡歼敌 2.7 万,彻底打乱了李奇微的部署节奏。

面对美军强大炮火和空军优势,陈赓大将提出了通过坑道战,建构“地下长城”的战略,将分散的防炮洞升级为纵深达数公里的坑道体系,借此构筑纵深的防御体系。

于是,在1951年的阵地战阶段,志愿军学习坑道战术,将交通沟、堑壕与防空洞连为一体,形成 “洞连洞、洞套洞” 的地下长城,同时,在坑道的反斜面设置生活区,借此规避敌人的炮火。

于是,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依托坑道在4平方公里区域内构建三层防御网,在坑道坚守了43天,美军发射190万发炮弹仍未能突破。

这一切使李奇微在回忆录中不得不感叹:

“中国人的坑道如蚁穴一样复杂,我们的火焰喷射器根本无法彻底清除。”

同时,朝鲜北部多山,美军的重武器装备和炮火难以展开,这一切有利于志愿军利用山地的地形优势进行隐蔽和渗透。再加上志愿军英勇奋战,勇于牺牲的精神,也极大打击了美军的锐气。

又如当美军190 万发炮弹炸平了山头,却炸不开志愿军的坑道—战士们渴了,只能用尿去润嗓子,半夜睡觉听到冲锋号还能爬出来反击,这是李奇微没精准到的“东方韧性”!

志愿军作战时候,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深深震撼了美军,令美军意识到志愿军是“谜一样的东方精神”,是不可能战胜,自然背叛在谈判桌上和谈,达成了停战协议。

3 舆论压力

在战争陷入僵局时候,美国国内的反战情绪高涨。当时美国国会调查,每月20亿美元的战争消耗,成为美国政府沉重的财政负担,使1952年总统大选中,艾森豪威尔承诺“亲自去朝鲜结束战争”,这一切都反映了美国民众对美国参与朝鲜战争的厌倦,迫使美军难以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促成谈判协议的达成。

结语

美国的李奇微是一位杰出的职业军人,优秀的军事将领,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务实的指挥风格,成为令志愿军值得尊敬的对手之一。

但是,李奇微却忽略了战争胜负的终极密码:民心向背和战略定力。美军虽然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强大火力优势,却有着既怕输掉战争,又怕赢得太彻底引发更大冲突的“胜利恐惧症”,最终却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承认自己失败。

所以,李奇微的“磁性战术”终成历史注脚,志愿军的英勇与智慧,却永远镌刻在人类战争史的丰碑上。真正的强者,不在于能打败多少敌人,却在于能否在逆境中坚守正义,这一点,在朝鲜战场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上一篇:金融圈大崩盘,谁才是真正幕后主角?
下一篇:葫芦岛三山口的防御体系,古代军事智慧结晶,历史价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