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华盛顿,特朗普在白宫面对记者说了一句“我对普京非常失望”,然后把话题拎回到乌克兰,接着提到本周要见泽连斯基。因为这个,外界立刻把焦点放在一个事上:美国会不会把更远的导弹摆到桌面上。
先摆事实。俄乌打到现在已经三年了,战场上你来我往,后方就是大国在掰手腕。美国、英国、法国一步步加码,乌克兰拿到了“风暴阴影”“SCALP”,还有射程更长的ATACMS。结果就是,战线能打得更远了。
简评一句。这不是简单军援,是下棋。每加一颗子,都在试探对手的底线。同样,谁先走重子,谁就要多承担后果。
再看一个事实。德国的“金牛座”导弹,射程大约500公里,德国国内争论不休,到今天也没交付乌克兰。德国一直强调要避免把战争带进自己家门。
简评。这说明欧洲有顾虑,既想帮乌克兰,又不想把自己捆死。欧洲内部也很难整齐划一。
接着说美国这边。最近媒体把“战斧”这个名字抛出来,引起不小的波澜。按公开资料,“战斧”主要是海上发射,射程大约在1500到1600公里,美国陆军近年也有地面发射的“泰丰”系统能打这型导弹。
补一条关键事实。曾经的核型“战斧”早已退出现役,美国现在不把“战斧”当核武器用。外界把它和“核威胁”直接挂钩,这说法过了头。
简评。如果把这种远程导弹给到乌克兰,最大的变化是能打进俄罗斯纵深。同样的招,刺激程度更高,沟通成本也更大。
再看乌克兰的诉求。泽连斯基一直要“够得着远”的东西,英法的远程导弹已经上手,美国在2023年和2024年分批给了ATACMS,最远可到300公里。因为这个,乌军对后方补给线的打击更密了。
简评。每往前走一步,都要先讲清条件,讲清使用范围,这就是避免误判的护栏。还有,一旦越过护栏,谁来兜底,必须说透。
回到俄罗斯的反应。2023年,俄方宣布暂停履行《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这份条约原定2026年到期。随后,俄罗斯取消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批准。克里姆林宫不断放话要发展新型远程武器。
简评。这是把安全闸门往后拧,让对手心里没底。信息不透明,本身就是一种压力。
说经济这块。俄罗斯过去两年靠高军费、高订单、高能源出口顶住了,但通胀高、预算紧,民生开支被挤压,这是摆在桌面上的现实。IMF和俄官方都提过增速和压力并存。
简评。战争状态下的高转速,不可能一直踩到地板。同样,美国和欧洲也不可能一直无上限地送钱送弹。
再看特朗普的几句口头禅。他多次说自己能在24小时里劝停战争,这次又把“对普京失望”说到台前。他点到泽连斯基要“更硬的武器”。
简评。这既是对内的政治话术,也是对外的试探。因为这个,他把话留了个口子:要先和普京聊,再定。
如果真把“战斧”摆上谈判桌,按常理,美国得先打招呼,把使用范围、发射平台、目标约束说清楚。同样,俄方也会提出自己的底线,甚至再摆出一两张牌压场。
简评。话说到明处,能少走弯路。再说一句,真正的底线不在公合,是在私下的几通电话里。
德国的“金牛座”迟迟不动,美国的ATACMS已经到位,英法的远程导弹还在用。这套组合拳已经让战场地图在慢慢变。
简评。是不是再往前推一步,要看风险和收益的比。同样,也要看俄方这边有没有新的反制手段摆出来。
10月17日的会面,如果如期进行,外界盯的就是:给不给“更远的”。因为这个,华盛顿会权衡欧洲意见,也会摸俄方的脉络。
简评。美国不想和俄罗斯正面撞车,但也不想让乌克兰扛不住。这就是两头都要顾的下棋。
傍晚的白宫北草坪,摄像机已经立好三脚架,工作人员来回拉线,旗杆下的光慢慢压低,记者把话筒递过去,只问今天谈到哪条线。下次两人的通话,会把这条线往前还是往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