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干脆利落的4-0横扫,为什么反而比那些打到决胜局的生死大战,更让人看得心里发毛?
这事儿就发生在前几天的全运会乒乓球女单赛场上,看完孙颖莎的比赛,我后背都有点发凉。按理说,头号种子、世界第一,打个4-0不是家常便饭吗?可问题是,这地方是全运会,一个被圈内人半开玩笑称为“地狱模式”的赛场。
在这里,胜利从来没有“理所当然”这回事。
咱们先不聊孙颖莎,先说说另一个让我看得快掉眼泪的人,朱雨玲。很多人可能对她有点陌生了,但几年前,她可是响当当的世界第一,拿过世界杯冠军。后来因为免疫系统出了问题,状态一落千丈,几乎从大家的视野里消失了。
这次全运会她回来了,碰上小将孙艺祯。比赛一开始,朱雨玲打得特别稳,那股老将的劲儿一下就出来了,靠着几个关键球的处理,连下两局,都是11-9。我当时心想,稳了,姜还是老的辣。
结果,风云突变。对面的孙艺祯像是被打通了任督二脉,开始疯狂搏杀,速度提得飞快,球路也变得特别刁钻。朱雨玲一下子有点跟不上,被人家硬生生地连扳了两局,大比分变成了2-2平。那一刻,你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那种窒息感。
最要命的是第五局,俩人从头缠到尾,一直打到10-10平。这种球,拼的已经不全是技术了,就是一口气,看谁先扛不住。关键时刻,朱雨玲顶住了,她脸上没什么表情,但出手却异常坚定,连拿两分,12-10,把这最关键的一局给啃了下来。
拿下这局之后,感觉她整个人都释放了。第六局打了个夸张的11-2,干净利落地结束了战斗。赛后采访,她说了一句特别让人心疼的话,她说这是她今年打的第10还是第11站比赛,密集的赛程让她感觉“有些穿越”。
对一个战胜了病魔,重新回到这个残酷赛场的老将来说,这句“穿越”背后,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和坚持,可能只有她自己知道。这种浴火重生的故事,比任何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都更能打动人。
同样不好打的,还有小将蒯曼。她的对手是齐菲,俩人上来就玩命了,前两局都打到了12-10,一人赢一局,场面激烈得像是决赛。从第三局开始,蒯曼好像找到了感觉,连拿了两局,大比分3-1领先。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比赛要结束的时候,齐菲在第五局又咬了回来,愣是扳回一城。到了第六局,蒯曼才终于没再给对手机会,稳稳拿下,总比分4-2晋级。赛后她说,跟四年前比,自己心态成熟多了。
这种话听起来简单,但对于一个年轻运动员来说,从“技术好”到“心态稳”,中间要交多少学费,经历多少次失败的痛苦,才能完成这种蜕变。这每一场苦战,都是她们的“成人礼”。
好了,现在说回孙颖莎。她的比赛,比分是4-0,看起来波澜不惊。前两局,11-4,11-4,确实是统治级的表现,对手刘炜珊几乎没什么还手之力。
但玄机,就藏在后两局里。
第三局和第四局,刘炜珊明显改变了战术,抵抗变得异常顽强。她不再跟孙颖莎拼前三板的速度,而是想尽办法把球拖入相持,然后寻找变线的机会。这个策略非常奏效,两局比赛,她都把比分死死咬到了9-9平。
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在全运会的赛场上,一个并非国家队绝对主力的选手,有能力把世界第一逼到悬崖边上。孙颖莎最后能赢下来,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那最后两分的处理能力,那种刻在骨子里的、处理关键球时的冷静和果断。她两局都是以11-9赢的。
说实话,这两个11-9,比那两个11-4更让我感到害怕。它清清楚楚地告诉你:在这里,根本不存在什么“安全区”。任何一个你平时可能不太在意的对手,都可能在某个瞬间爆发出惊人的能量,给你制造天大的麻烦。
有体育心理学专家专门研究过这种现象,他们发现,运动员在面对“内部竞争”,也就是和自己知根知底的队友比赛时,心理压力其实远大于参加国际大赛。因为彼此太熟悉了,战术打法几乎是透明的,技术上的优势会被无限缩小,最后比拼的,往往就是最纯粹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
这种恐怖的竞争压力,在全运会历史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很多人可能还记得2017年的天津全运会,当时国乒的三位绝对核心,马龙、丁宁、刘诗雯,个个都是奥运冠军、大满贯得主,结果呢?三个人在单打项目上,居然没有一个能闯进决赛。
这就是全运会,一个不相信任何光环,只相信场上实力的“冠军绞肉机”。
现在,女单八强已经全部出炉了,接下来的对决只会更加残酷。孙颖莎要面对大运会冠军王晓彤,陈幸同在上一轮差点被逆转,状态起伏不定,下一场对阵臧小桐也是个考验。而浴血突围的朱雨玲,将要迎接新的挑战。
每一场比赛都是一场无法预知的风暴,每一个留在场上的人,都值得所有的尊重。

